高二理(11) 王玉洁
尚念得王维一时心有所感,所作“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流传千古,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百世流芳:都是极寻常的事物,古人却能由它们生出无限感慨,引出无尽的诗意来。
而如今,诗意穿越了历史的洪荒,一路浩浩荡荡奔涌而来,却被这钢铁森林掩没了去路,最终,荡然无存。
觉得国人真是矛盾至极,一面自我标榜着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面却又将那些真正的国学经典束之高阁,书法、国画只是为了一技之长,引宫按商,却也只是附庸风雅。
何来诗意?
或许并不需要小桥流水般的恬淡,也无需枯藤老树的凄婉,只需要一种心境:平和,淡泊,如《诫子书》中,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然而活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应接不暇,琐事缠身,即便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也只想闭上双眼,补上缺失的睡眠,心中早已失了那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上云卷云舒的闲情逸致。王羲之流觞曲水的把戏只适合上流社会,觥筹交错,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过是不得不接受的利益的附庸,击鼓传花,似乎也都是上上个世纪才能看到的了。
我们丢失了什么?
我们总是用“树多枝而路多歧,有所选必有所弃”这样牵强的借口来自我安慰,但是我们何曾想过,我们弃的是态度,是思想,是文化,是根;取的却不过是终将凋谢的一树花开荼蘼罢了。
今夜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或许诗意真的如美一般,世上缺少的不是诗意,而是缺少感受到诗意的人。
而我只愿再问一句,如今二十四桥明月的静夜,可也还有衣袂飘飘,凭栏吹箫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