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将军 ——追忆开国中将梁从学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皖西地区28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牺牲,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为共和国的诞生奠下了一方坚实的基石。
今天值此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追忆皖西开国中将梁从学,以此纪念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辈。
梁从学(1903-1973),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经历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奋战在华东、华中战场。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03年5月,梁从学出生于武陟山(今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境内)山脚下一户贫穷农家。虽然明知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读书,但父亲仍给他起名从学,渴望他能够读书成才,走出这穷山背凹。和绝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一样,9岁的梁从学不得不到附近一户地主家放牛谋生。稍大点后,他又去地主家当雇工,干着烧酒、做挂面等杂活。正当前途一片黑暗,皖西党组织派人来到武陟山开展农民运动,这给迷茫中的梁从学带来了希望。已长成大小伙的梁从学很快加入农会,1929年11月参加六霍起义,并于同年光荣入党。不曾想这个放牛娃竟成了日后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走上革命道路后的梁从学作战勇猛,每战必冲锋在前,令敌胆寒,先后9次身负重伤,身上留下了13个枪眼,人送名号“梁老虎”。大家知道更多的是梁从学的勇猛,实际上他还是个善于斗争的智多星,在很多危急关头都能机智化险,是一位集勇敢与智慧于一身的出色战将。
智接中央特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长征胜利完成。党中央派出特使前往鄂豫皖边区,试图联系一直在当地坚持游击斗争的红二十八军,但得到消息的敌人却抢先展开了对红二十八军的清剿,并切断了地下交通线。先后派出接应中央特使的两支小分队都杳无音讯,情况十分危急,必须尽早找到中央特使,以与中央取得联系。这时,大家想到只有一个人能完成此项重大任务,那就是非梁老虎不行。
梁老虎下山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遵照党中央指示北上,由于梁从学(1934年9月,梁从学在“肃反”中被诬为“第三党”,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师长职务被撤消。)在胡工寨战斗中身负重伤,组织上决定让他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边区重新组建,梁从学因战功被任命为第八十二师二四四团团长。为接应中央特使,梁老虎被急调下山。梁从学带领一支由警卫员小秀、老兵冯老改、手枪排长霍金刚及10余名手枪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出潜山、下平原,悄无声息到达黄石镇,安顿下来后,焦急地等待着中央特使的到来。交通员方桐生来到预先确定好的不来茶庄,等待特使前来接头,梁从学则带领小分队前往渡口接应。可此时交通站已被叛徒出卖,特务早就茶庄内布下了天罗地网。机警的方桐生发现了茶庄内设下的陷阱,为了保护特使,同时告知梁团长,毅然不顾自身安危掏出了怀中的手枪,抬手就是一枪,枪声从茶庄里传了出来,刚到茶庄门前的特使一惊,明白情况不妙,急忙转身撤离。
“不好,有埋伏!”梁老虎听到枪声,知道接头地点已经暴露,急忙带着队员冲向茶庄。但此时,激烈的枪战已在茶庄中展开,方桐生势单力薄,很快弹尽被俘。待大家赶到,已人去室空。后经打听得知方桐生被特务送至国民党看守所——千山关,整个黄石镇也被敌人封锁。
营救交通员
当时与中央特使的联络暗号只有方桐生一个人知道,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与特使接头,届时特使将返回中央,为此,梁老虎和小分队必须紧急制定营救计划。
梁老虎率领小分队伪装成国民党省防局人员,混入了千山关,一番激战之后,成功攻下千山关,救出了交通员方桐生。在千山关看守所,小分队发现了原先派出去的两支失去联系的小分队共33名同志的遗体,他们由于叛徒出卖,已全部被害。大家义愤填膺,悲痛欲绝。
巧设“计中计”
救出方桐生后,梁老虎得知还有一个备用联络点——黄石镇正元堂药铺。因省城交通站遭到破坏,上级又重新派来一位接应的总站长,总站长以省城名医倪金墨的身份赶来接头地点,接应中央特使。但真正的倪金墨由于叛徒告密,已于年初被捕并惨遭杀害。敌人于是设下圈套,让反动分子金世杰假扮倪金墨,金世杰秘密通知鄂豫皖“清剿”指挥部,让他们在杨家桥设下埋伏,假借特使的名义,企图全歼梁老虎和火凤凰的队伍,行一石三鸟之计。但梁老虎经过多年的革命磨练,已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红军指挥员,他善于学习,每战后必反思,最后总结出指战员必须做到的“八会”:会打仗、会进攻、会防守、会转移、会突围、会隐蔽、会行军、会侦察,并将“八会”纳入日常的军事训练中。梁老虎通过周密的侦察,识破了敌人的奸计,沉着应对,来个将计就计,巧设“计中计”,智取杨家桥。
第二天一早,梁老虎和金世杰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短兵相接,而就在此时,方桐生也成功地接到了中央特派员王海同志。
率部智闯五关
梁老虎不负众望,胜利接回中央特使。根据中央指示,梁从学率二四五团(红二十八军将第二四四团第三营扩编为第二四五团,梁从学由第二四四团改任二四五团团长)和手枪队共 200多人穿过安徽潜(山)太 (湖)山区进入平原,开辟新的游击区。这一路程虽只有100多里,但须经过5个都有敌军把守的地方,也就是要闯过五关,真可谓龙潭虎穴九死一生。为了过关,梁团长觉得依据自身实力必须靠智取,别无它法。他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一计——骗。梁团长命令队伍换上缴获的国民党军装,并佩戴其国民党十一路军军符,伪装成“剿匪”部队。他自己也化装成敌军团长,率手枪队在前,二四五团殿后。
第一关 黄泥港
拂晓十分,部队行进到潜山南部边境上的小镇黄泥港。该镇驻守敌两个民团小队,并在街东西两头各建有一个碉堡,驻兵还对过住行人进行盘查。当梁团长率手枪队来到街西头,碉堡里的敌人便开始了盘问,“你们是哪部分的? 往哪里去?”手枪队长答道,“你们看,我们是十一路军的,在山里剿匪刚下来。”说着抬起胳膊并指了指自己的军符。不一会,碉堡里走出几个人,为首的军官提着驳壳枪,说到:“噢,十一路军!”但眼里却露出怀疑的目光。手枪队长立即装作发怒道:“看什么看,还不赶快给我们找个休息的地方,弟兄们都辛苦一夜了。”那个军官连声说“好,好!”梁团长乘机把手一挥,“把他们的枪给我下了!”手枪队的同志反应迅速,一拥而上,把碉堡里团丁的枪全缴了,然后,手枪队扬长而去。
第二关 王家河
接着,部队来到了怀宁王家河镇。该镇红军以往来的少,因此敌兵戒备不严。手枪队来到街后一座驻有敌人的寺庙,发现敌兵刚起床,还正在刷牙、洗脸。梁团长见状故意训斥道 :“怎么这样松松垮垮的,要是共军来了怎么办!”敌军头目吓得连连点头,“错了,错了!”梁团长命令道,“把你们的枪都交了,接受处罚!”手枪队的同志闻言也迅速动手,将挂在墙上的枪支弹药全部下了。团丁们一个个交出自己的武器,呆呆发愣,一副还未睡醒的样子。梁团长把团丁集合起来,说明了红军俘虏政策,这时那些团丁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第三关 高河埠
部队继续前进,临近中午,到达合肥至安庆公路上的重镇高河埠。该镇由保安团一个中队约百余人驻守。梁团长命令三营在镇外埋伏,并切断所有通向外地的电话线,自带手枪队进镇,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当手枪队从北面进镇时恰好碰到一个身穿黄军衣、腰挎中正指挥刀的敌军军官,这位军官见到“国军”后非常客气问候。手枪队长赶忙搭讪,说是要休息休息。敌军官说可到团部休息,并头前带路。
敌团部设在镇南头一座大祠堂里。手枪队来到后,就以看住处为名,察看了各个房间,当看到房内都挂着许多枪支,而敌兵却很少,就明白大多团丁都上街玩耍去了。手枪队长便使了个眼色,队员缴了门哨的枪,控制了祠堂。那位带路军官呆在原地惊愕不已,只听梁团长说到,“你们通匪,我们特奉命来缴你们械的。”队员一枪击毙了敌军官。枪声惊动了街上正吃喝玩乐的保安队员,他们赶忙往回跑。手枪队队长命令他们排队站好,梁团长进行训话,亮明身份,并让团丁们自由选择,回家或参加红军。
第四关 育儿村
部队行不多时,便来到怀宁一个小集镇育儿村,这是个镇驻着一个十来人枪的敌小队。手枪队没费吹灰之力,很快解决了这个小队,队伍在镇上休息一会,就继续向前赶。接连闯过四关,使大家很是兴奋,不知不觉部队已进入潜 (山)桐 (城)交界处的青草塥,此时天色已黑,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第五关 青草塥
青草塥是潜桐山区通向平原地带的门户,国民党反动派对此非常重视,由民团三四十人枪驻守,并在南边通道旁筑有一个碉堡。部队进街后感觉气氛很是怪异,家家关门闭户,路上也无行人。当手枪队靠近碉堡准备动手时,碉堡里突然喊话,“你们哪个部分的?”听话音不是本地的,梁团长断定是敌人已调来正规军在此把守。鉴于情况不明,梁团长命令队伍迅速撤离,并由七连掩护。
果然不出梁团长所料,就在队伍刚撤离时,敌军的一个团疯狂追来。追兵遭到七连的阻击,由于情况不明,敌未敢继续追击,就地乱放了一气。七连估计部队已经走远,迅疾撤出战斗。五关已安全度过,目标就在眼前,天已渐白。
梁老虎率领部队东突西进,或南或北,转战于太湖、怀宁、潜山等地区,奔袭百余里,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犹如下山猛虎,兵锋直逼蒋家王朝的安徽省国民政府所在地安庆,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随后,梁老虎又先后指挥了定远大桥集、泗阳程道口、定远王子城、全椒周家岗等数十次战斗,使党和红军在鄂豫皖边区的影响更加扩大,坚定了鄂豫皖边区军民革命必胜的信念。
1955年授衔之时,按照当时梁从学的职务和评定标准,只能评为少将。他的战友们都为他鸣不平:“就凭‘梁老虎’身上那些伤疤,只评少将,我们不服!”陈毅元帅是梁从学的老领导,他仗义执言:“梁从学同志身经百战,劳苦功高,应该评中将。”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完成了从农民到将军的巨变。
1973年4月7日,梁从学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0岁。直到去世,他的脑部还留有一块弹片没能取出来。追悼会上,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华夺为梁从学送上挽联:“农民暴动当红军,舍生忘死战一生。能上能下胸如海,戎马一生欲何求。方山远望金牛山,大桥飘香万古留。写成青史漫悠悠,奋起旌旗是英雄。”
无数革命先辈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盛世中国。而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赓续红色血脉,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的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委党校 张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