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金寨县斑竹园镇:倾心倾力倾智帮扶 富了百姓、美了村庄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6-23 09:14:16 【字体:

  “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间都过了29个月,800多个日日夜夜,不易更加不舍。”做好与新队长的交接,斑竹园镇长岭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学明深深地感叹道。

  斑竹园镇长岭关村地处鄂皖交界,2014年全村贫困户213户,73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5%,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11月开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驻村帮扶,省行组成了3人的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长岭关村,这支工作队自驻村开展工作以来,密切联系长岭关村实际,致力于谋划“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深入群众,真帮实扶,务求实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个村庄焕发勃勃生机。2018年长岭关村顺利实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39%。

  “驻村”更“助村”,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没有主导产业,一直是长岭关村发展的瓶颈,经过实地考察,结合区域优势,村两委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和发展致富重要抓手。说干就干,2016年,扶贫工作队动员村里的经营主体土生金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试种元胡30亩,2017年试点成功。2018年至2019年,他们乘胜追击,鼓励全村主体和贫困户种植元胡,累计种植面积达500余亩,亩均增收2000—3000元。“种植面积有了,如何才能形成一个产业链?”扶贫工作队又开始忙活起来,一趟趟的往省行跑,一次次的商谈产业规划,通过扶贫工作队协调,省农发行援助资金21万元用于计划长岭关村中药材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及征地,2018年底,中药材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一条“大户+农户”种植模式,“加工+销售”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保障了农户种植技术和销售。结合长岭关村本土种植天麻、茯苓等中草药材的传统,经过几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体的“一村一品”特色村。长岭关村在种植成功后,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沙堰、漆店等村种植,且喜获丰收。另外,元胡在种植、维护、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带动务工5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0余人,发放务工工资32万元。土生金家庭农场以土地流转带动方式,按照500元/亩的流转价格,与贫困户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合同,让贫困户实现稳定的土地增收。

  点亮新面貌,在人文环境上补短板。2015,扶贫工作队向省农发行争取28万元用于后湾组街道绿化、亮化,整治后的街道清洁、整齐、宜居。2017年,又争取20万元用于长岭关村省道周边亮化工程,不仅照亮了道路,更照亮了民心。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长岭关村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截止到2019年底,长岭关村累计拆除危旧房屋130户,500余间,破猪圈、旱厕、牛栏70余间,现在走进长岭关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硬实力”打造好了,“软实力”也要跟上来。2019年,省农发行为长岭关村医疗室、中药材服务中心、村委会捐赠办公电脑11台及打印机5台,提升基层为民办事条件和效率。捐款10万元支持文化乐园建设,慰问环境保护员、文明户、优秀村干0.4万元,鼓励倡导文明新风尚,用“帮扶指数”提升群众“满意指数”。

  接力奔跑,在谋划振兴上下功夫。“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长岭关村都是参与地,在此走出了新中国开国将军林彬将军、罗崇富大校和一批革命烈士。扶贫工作队正在规划“红色+特色农产品+特色山貌”的旅游路线,建立长岭关村史馆,不断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新的发力点。蚕桑产业、大别山米酒产业、特色农产品……由扶贫工作队牵头谋划的一批批新的产业项目正在展开,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抓住一切可以发展的机会,把脱贫攻坚工作收好尾,为乡村振兴开好头,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新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建华满怀信心的说道。

  下足“苦功夫”,做精“绣花活”,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长岭关村扶贫工作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仍在努力奔跑,追梦前行,以真情赢得民心,用实绩造福百姓。(姚一林 罗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