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村”的脱贫路
金安区马头镇黄台村,曾经是一个村集体收入为零的“空白村”,党群活动无法开展,村组织战斗力薄弱;全村人口共19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87户344人,贫困发生率较高。穷则思变,近年来,黄台村“两委”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增产增效、带民脱贫致富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千方百计寻项目、谋发展。如今,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日趋壮大,不仅有力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长期以来,基层两委人员高年龄、低学历一直是基层组织发展不优、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工作向基层延伸,对村干部的文化层次、能力精力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村干部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短板”,需要及时“修补”。
2018年,马头镇党委、政府利用村“两委”换届之机,改变黄台村“两委”的干部结构,把年龄低、学历高、能力强的人员留下,加强黄台村组织的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黄台村“两委”4人带领45名党员,活跃在村里的各项工作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凸显。
新村“两委”班子成立后,就确立“健全一个具有发展活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培育一个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经营主体,培植一个可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项目,健全一套规范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的发展思路,确立“用活政策争项目、用好资金稳基础、做好主业谋壮大、多元发力带民富”的发展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黄台村位于淠河岸边,地势低洼,易涝易旱,但沙质土壤深厚,有群众少量种红薯,产量可观。村“两委”选择发展红薯种植和深加工项目为突破口,走公司化运作模式,流转110亩土地种植红薯,秋后亩产收获6000斤,把块茎加工成淀粉,再深加工成粉丝粉条出售,当年村集体经济有了10万多元进账,改写了村集体经济“零记录”。
首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大获全胜,极大鼓舞了村“两委”放开手脚大胆地开展市场调研,与全国最大的瓜篓种植和深加工企业“徽记农业”深度合作,种植53.5亩瓜篓,采取订单式生产,签订保底收购合同;与晶鑫葡萄合作社合作,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共建50亩标准化优质葡萄示范园。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从“无钱办事”到“有钱办事”的新跨越,群众的心气顺了,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目前,村里金蝉养殖、香椿种植等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当地贫困户在产业基地就业,人均年增收3500元左右。
村集体有钱了,基础设施也跟随着日趋完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渠水流进田间地头、村主干道绿树成荫……
村民王多松说:“家乡的路宽了、水清了、商机也来了,好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家翻修房子,计划返乡发展。”党组织示范引领,聚集资源带活了集体经济,为黄台村发展找准了路子。
在村集体带头下,黄台村大力发展产业,村民潜在的不服输的劲头被激发出来,自主创业,自强自立。2019年末,黄台村建档立卡87户贫困户344人100%脱贫。(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扬 通讯员 邹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