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鼓起贫困户的“钱袋子”
金安区城北乡位于六安城区北郊,近年来,当地围绕“小菜篮”大民生,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通过种植有机蔬菜,让“菜篮子”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钱袋子”。
塞满“菜篮子”,稳定脱贫不掉队
为了让产品质量更佳,蔬菜更新鲜,卖上好价钱,一大早,郭宗友便骑上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捆上一堆整理好的蔬菜,前往家附近有名的西商批发市场售卖。“最近庄稼肯长,我种了7亩田地,这个季节的毛豆、白菜收了很多,趁新鲜赶紧拿去卖个好价钱。”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需注重长期培育。郭宗友不怕苦累,日复一日,每天浇灌、施肥,卖完了种的菜,又急急忙忙开始播种新一轮蔬菜。76岁高龄的他,手法依旧娴熟,捆扎好挑选后的蔬菜,拿去售卖,家门口堆满了挑下来的菜用来喂牲口,丝毫不浪费。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脱贫户返贫的有效举措。郭宗友靠自己努力,辛勤劳作实践着这一点,稳定脱贫的队伍里他坚决不掉队。
网起“钱袋子”,持续增收奔小康
发展产业不仅是实现脱贫、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也是确保持续增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2017年,陈宗和一家脱贫,但自己和老伴身体不好,儿子残疾,生活的苦没有打倒他,乐观勤劳让整个家庭充满斗志。他没有放弃养殖,拥有5亩鱼塘的他,晨间打扫鱼塘卫生,定时喂养,午间无数趟地来回观看鱼塘情况,村里为他及时申报产业奖补,鼓励他养殖。为了掌握更好的养殖方法和技巧,平日里他会用手机搜索养殖知识,乡里举办种养殖技能培训他也积极参加,鱼塘里养殖的品种在不断增多。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发展产业是重要收入来源,用渔网网起的不仅是家里的收入,也网起了美好的明天。
“以卖代帮”兴产业,持续稳定强发展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群众受益、益在持续稳定。今年,张德祥也在产业上花了不少心思,作为村里的养殖大户,他不仅帮助周围的贫困户养殖,还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跟着养殖大户学习,搞养殖更有经验,心里也更踏实了。大家觉得他养的好,为了帮我们价格给的也很低,都直接从他这里买小鸡仔苗。”周边的贫困户在张德祥的带领下纷纷开启了自己的养殖产业,这样产销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便利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节省了买卖环节和人工,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养殖大户的产业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扬 通讯员 吴楚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