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强起来 农户脱贫快起来
——金安区椿树镇棚岗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初夏五月,暖风和畅。驱车行驶在棚岗村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种养殖基地之间,排列整齐的养鸡大棚和桑树田地在道路两旁相映成趣。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金安区椿树镇棚岗村,看到村集体经济壮大之后是如何给该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占地350多亩的桑树田地上,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桑树小苗长势喜人。“蚕桑产业是村合作社今年准备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是向肥西县等外地供应蚕茧,我们预计能够给合作社增收近百万元。”棚岗村村支部书记陈全保告诉记者。陈全保口中所说的合作社是棚岗村于2019年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之前,村里想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一直没有抓手,正是合作社的成立,给棚岗村的集体经济带来了迅速而又显著的改观。
位于金安区椿树镇东南部的棚岗村与合肥市肥西县接壤,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形地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兴办乡镇企业的大潮下,棚岗村也曾成立了数个村集体企业,但都因经营不善而接连倒闭,村集体经济也因此背上了90多万元的债务。
2000年以来,棚岗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村级基层组织,棚岗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该村探索建立“一核多元”共建机制,以党支部为核心,采用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党支部、村民代表、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各司其责,各尽其职,促进了民主管理、民主治村良性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村级事务决策链和工作链,实现了党组织作用发挥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为该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支撑。2019年,棚岗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523户、1815人成为合作社成员,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
“这16个养鸡大棚是去年6月份陆续盖起来的,在村里养鸡大户的协调下,鸡苗供应和肉鸡销路问题都迅速得到了解决,养鸡场当年就给合作社带来了32万元的纯收益。”在陈全保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该村的养鸡基地。据陈全保介绍,目前基地养殖的肉鸡全部供应给省内知名快餐企业——老乡鸡,一年供应两季。目前每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养鸡产业给棚岗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而又可观的收入,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家住养鸡基地边上的李永美前几年因自己身体不好,家中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重,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主要收入来自丈夫在外打工挣钱。近几年,彭岗村以村级股份合作社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给像李永美这样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群众提供了在家就近务工的机会,现在李永美每天在家附近的养鸡场收收鸡蛋、给鸡苗喂喂水,每年就有近万元收入,加上家里土地流转的土地收入,全家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迅速摆脱了贫困。
近年来,棚岗村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效益实行“两次增收、两轮分红”。“两次增收”,一次是流转闲置土地的涉及村民租金收入,棚岗村流转的土地平均每亩260元,共近400余亩,涉及63户176人,人均增收600余元;一次是吸引贫困户及弱势群体就近就业增收,棚岗村的两项产业截至目前,已吸引43人就业,其中贫困户31人,人均增收5000元,尤其是2020年,棚岗村最后的两户未脱贫户,通过在其中就业,人均可增收达6000元,有效有力地促进了顺利完成脱贫任务。“两轮分红”,一轮是针对流转土地涉及的村民组农户实行第一轮优先分红,以此促进群众支持和共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一轮是对全村的合作社成员进行第二轮分红,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我们结合村子改革开放初期兴办企业失败的教训,在设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时候,进一步规范了经营管理措施,将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明明白白地告知全体村民,不仅使他们放心,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现在合作社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为我们下一步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了信心。”陈全保告诉记者,他和村两委正在谋划,在现在单一种养殖模式的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发展土鸡养殖和肉鸡深加工,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同时,规划筹建桑叶烘干房,形成种植、收购、烘干、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强基固本引活水,乡村振兴路更宽。村党支部书记陈全保表示,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逐年增加,他计划在未来几年由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全村农民缴纳农业保险、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让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红利真正惠及到全体村民,带领大家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曹辰 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