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斑竹园镇:用好公益性岗位,以“小岗位”撬动“大扶贫”
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近年来,斑竹园镇坚持用好公益性岗位,挖掘公益性岗位的能量,帮助贫困劳动者就业增收,以“小岗位”撬动“大扶贫”。
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有弹性。斑竹园镇严格按照“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由村“两委”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的统一管理和使用,组织做好任务分配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实行签到制度,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查看,确保无不在岗、替岗等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能进能出、渐进渐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每月核实调整人员,确保公益性岗位的合理运用。
政策给力,脱贫增收有保障。漆仲平是斑竹园镇街道的贫困户,她的丈夫和儿子因生病手术后造成肢体残疾,常年需要人照顾,无法外出务工。一家的重担落到漆仲平身上,压得她喘不过气。村两委知道后帮她申请了公益性岗位,点燃了她生活的新希望,逢人便说:“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家庭。”现在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还养了5头黑毛猪,家庭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扶贫路上一户不能落,一人不能少。她只是斑竹园镇公益性岗位的一个缩影,全镇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就业、变身“上班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很多。据悉,目前该镇公益性共425名,每名公益性岗位每年增收约6000元,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而自身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早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有信心。“扶贫不养懒汉”,公益性岗位扶贫不仅仅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增收平台,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平台为贫困群众树立一种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获得劳动收入、实现自我脱贫的正确导向。一大早,斑竹园镇金山村黄麦园及马河中心村庄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有的拿着扫把,有的拿着钳子及蛇皮袋,在村庄的房前屋后及道路认真清扫。“年龄大了,每个月能拿到五六百元,还能给村里干点事,是件幸福的事儿”。李成德今年67岁,提起村里给他提供的村组公路养护员,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为充分发挥村公益性人员作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内生动力,斑竹园镇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斑竹园镇村级公益性劳务岗位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对各岗位人员分别制定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实行台账式管理。实施每月一考核制度,做到有惩有奖,不断激发贫困劳动者的积极性。
斑竹园镇村级公益性岗位扶贫,形成了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扶贫链条,实现了推送一岗、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姚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