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走进神奇的“中药房” ——蚌埠医科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编辑:赵璐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25 10:01:01 【字体:
 

近日,蚌埠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蒸晒春秋,药泽桑梓”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长岭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别山珍稀药物保护基地负责人傅义强的脚步团队成员开启了黄精等中药材千年古法传承技艺的探秘之旅。

探源道地品质,解密千年技艺

经过绵延山路的颠簸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大别山珍稀药物保护基地负责人傅义强带领下深入山林,探寻黄精独特的林下仿野生生长环境,学习九蒸九晒中药材传统制作工艺

与当地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大家详细了解多花黄精品种的选种、育苗及仿野生管理技术,认识到金寨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对塑造黄精“块根肥厚、质地坚实、有效成分高”这一道地特性的核心作用中医药文化在一言一语、一触一摸、一识一辨中得到传承

143324afb79844a9bd5b60722c9b9544.jpeg

为刚从泥土中挖出的黄精。

黄精采挖初体验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团队开始一天的探索征程。踩在湿漉漉的土地上,脚下泥土发出“噗嗤”声

了解中医药知识,首先得知道他们长什么样。第一个环节便是动手采挖。按照技术员的指导,锄头需距离茎秆30厘米斜向下掘,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暗藏玄机,稍有不慎就会刨断珍贵价值的黄精。队员们戴上防护手套,紧紧地握住手中的工具,每一次下锄都小心翼翼。

挖到了!快看,它长这样!看着手中刚刚采挖出的黄精,上面还带着新鲜的泥土,队员们心中升腾起一股别样的情感,经过几个小时的寻找和劳作,也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株黄精,对中药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

“黄精经九蒸九晒炮制后,具有滋阴润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等功效。这就是中药的魅力。”大别山珍稀药物保护基地负责人傅义强在深山坚守几十余载,对中药及其药效和古法制作早已烂熟于心。

73df2bc299784193a510de7438ee194d.png























为团队成员上山采挖黄精。

黄精从种植到采收过程十分艰辛,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种植者的心血和汗水。这也让我们坚定了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队员们表示,整个探寻考察过程就像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更像是走进了一座神奇的中药房,不仅丰富了他们对中药知识储备,增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d91bb8b7f0d147bf8ac57aea82451b10.png






















团队成员采挖到的一颗较大黄精。

“九蒸九晒”的奥秘

连日来,团队成员还冒着高温前往当地润元生物公司参观黄精采摘后加工过程,从初步分拣、清洗、多次蒸晒到制作成衍生品如黄精茶、及时黄精等。

“头蒸用松木火,逼出涩气;二晒选正午日头,连晒三日不沾露。”在工坊里,蒸腾的热气中,队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触摸这门延续千年的技艺。竹屉里,青褐色的黄精切片在蒸汽中渐渐泛出琥珀色,经历九次蒸制、九次晾晒,最终从坚硬的根茎蜕变为软糯如饴的珍品。没有精确的温度计,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全凭手艺人的经验把控:蒸制时看蒸汽的“老嫩”,晾晒时辨日头的“强弱”,竹屉的编织密度、晾晒的场地朝向,都藏着祖辈的智慧,激发了同学们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念。


团队成员参观黄精“九蒸九晒”古法制作流程。

经过九蒸九晒,黄精的药香顺着蒸汽漫出青砖灰瓦,竹屉里,青褐色的根茎在反复蒸腾中渐渐舒展,褪去生涩,凝成琥珀般的油亮色泽。团队成员在晒场边支起直播架,展示这一奇妙的瞬间……

金寨深山正是这样一群人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坚守和传承,才把古老的智慧酿成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而年轻的见证者,身体力行传承学习,把这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0a84e107246e4579acc4e570a498efd7.jpeg


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大别山珍稀药材基地负责人傅义强合影。

 

ff8c9e852b314cd6b68636875ed2384d.jpeg

为工厂员工制作打包黄精衍生品。

郭小虎、高薇薇/文 张登雅 方欣然/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