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银发课堂”绽放新活力 传统文化点亮“老有所学”
近年来,裕安区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老年教育为抓手,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社会资源,让辖区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通过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开展特色文体活动,使老年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绘就了一幅"银龄乐学"的幸福图景。
在裕安区城南镇宝丰寺村老年学校的教室里,悠扬的庐剧唱腔声声入耳。几位头发花白的学员正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学唱,神情专注。近70岁的农民学员吴开群放下手中的茶杯,动情地说:“以前只能在电视里听,现在自己也能学唱家乡戏,感觉跟老祖宗的文化又连上了,心里头特别热乎!”
窗外是熟悉的田野,窗内是崭新的文化课堂,传统艺术在银发学子心中重新焕发生机。这份文化传承的热情,在腰鼓老师金阿姨身上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作为裕安区老年大学的优秀学员,她学成腰鼓后主动请缨,如今已是乡镇老年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区老年大学学会了打腰鼓,整个人都精神了!现在能教乡亲们一起练,看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在鼓点里找到快乐和自信,这份成就感比什么都强!”金阿姨的话语充满自豪。
与此同时,在关田畈社区明亮的活动室里,58岁的张阿姨在舒缓的瑜伽音乐中优雅舒展。“刚开始觉得这把老骨头哪还弯得动?”她笑着说,“没想到坚持下来,身子骨轻快了,精气神也足了,连家里人都说我年轻了好几岁!”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老人,充分满足不同地区老人们的不同喜好,裕安区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不同乡镇根据老人的点单安排老年学校课程。
城南镇党委副书记刘颜在接受采访时,描绘了老年教育发展的蓝图:城南镇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代新需求,创新构建“镇级统筹、村级落实、社会参与” 的全链条保障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多元赋能、师资提质三大抓手,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镇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引入更多像金阿姨这样学有所成的‘银发讲师’,并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新模式。”
据悉,裕安区目前建立健全了“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现有各类老年学校352所,其中,区老年大学1所,区老年大学教育分校1所,乡镇街老年学校22所,乡镇街老年学校教育分校19所,村(社区)老年学校308所,社会办学1所,去年该区线上线下双渠道共服务了5.2万名老人。今年区老大还组织了首期老年大学教师培训课程,将进一步提升老年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员们带来更丰富的课程。不仅让老年教育平台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成为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促进社会交往、助力他们持续实现人生价值的‘温馨家园’。(卫鑫 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