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探索推行“多网合一”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为有效破解村组网格繁杂、职能“空转”、队伍弱化等制约乡村治理的“堵点”“难点”问题,近年来,金寨县探索推行“多网合一”,有效整合各方力量、资源、经费下沉网格,做精做细基层服务治理单元,将基层治理力量延伸到“最后一米”,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一、深入调研摸排,厘清思路方向。
扎实开展调研。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组织部、政法委、农业农村局等8家单位为成员的联合调研组,采取“听、测、谈、查、看”方式,前往网格化起步较早、效果相对较好的10个行政村,了解村级网格运行情况,梳理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法,为全面推行村组“多网合一”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摸排底数。结合村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组织工作力量深入全县214个村2249个村民小组全面摸排,系统掌握党小组、村民小组、乡村振兴等10余类基层网格机构设置、权责事项和运行情况,以及网格员队伍年龄、学历、身份、来源等情况,形成“一账、一库”,做到情况清、底数明。
明确整合原则。根据调研摸排情况及基层治理需要,先后4次召开县直单位、主管部门、乡镇党委、基层干群等不同层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分析研判,制定出台《金寨县村组网格“多网合一”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按照“党管网格、按需设网、多网合一”原则,有力有序推行村组“多网合一”。
二、推动四个整合,确保“多网合一”。
科学整合网格。综合考虑行政村面积、地形、交通、人口居住、管理服务等因素,在不改变群众山场、田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经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将村域范围合理划分为若干综合网格,综合网格与村民小组尽量保持一致,但不搞“一刀切”,实现“一组多网”或者“多组一网”。
规范整合人员。坚持“群众公认、选准用好”的大方向,通过入户走访、村民座谈等方式,选拔熟悉村情民情、善于做群众工作、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同志担任综合网格员,综合网格员原则上由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兼任,实现“党管网格、人网相适”。
有效整合资金。对现行各类基础网格支出政策及资金进行整合,在不额外增加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按照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大体相当原则,由各乡镇制定绩效考核办法,采取“基本+绩效”的方式予以兑现,确保新任综合网格员工作报酬较以往有明显幅度提升。
精准整合职责。按照“职责清晰、简便实用”原则,制定《金寨县组级综合网格员职责清单》,对网格员职责进行综合研判、优化整合,明确信息收集反馈、村级事务协助管理、政策法规宣传等5大项16项基本职责。
三、建立三项机制,规范网格管理。
理顺工作机制。将村组网格管理纳入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制,由县委组织部、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定期召集职能部门进行联席协商,动态调整优化政策。在实行综合网格员基本职责清单化管理过程中,职能部门有新增网格设置、职责任务调整需求的,经联席会议统一甄别、会商后,科学调整、优化和更新职责清单。
优化考评机制。明确各乡镇、村采取日常考评、季度评议、年度总评方式,按照“好”“中”“差”3个等次,对综合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评选为“优秀”的网格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较差”、经村“两委”评议不合格的网格员,报请乡镇党委同意后予以调整。
创新激励机制。采取为网格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邀请网格员列席村“两委”工作例会,优先列入村级后备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推荐人选培养等方式,切实提高综合网格员社会责任感、政治荣誉感,有效激发网格员参与村级事务、协助村级管理的内生动力。
四、找准工作重点,提升治理效能。
当好矛盾“排查员”。依托村级“红色评议站”等阵地,综合网格员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做好矛盾纠纷、群众诉求、苗头问题等信息排查、搜集和上报工作,实现“站网衔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截至目前,综合网格员收集上报信息1.2万余条,协助村级“红色评议站”化解矛盾纠纷584件、化解率98.4%。
当好群众“服务员”。建立“红色评议站—综合网格员—志愿者队伍”服务平台,将2257名社会志愿服务人员纳入综合网格员统一管理,常态化开展事务代办、慰问帮扶等志愿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征集群众“微心愿”2900余条,开展政策“微宣讲”620余场,实现村民“微代办”2300余件。
当好政策“宣传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振兴夜校、农家书屋等平台,搭建村民“家门口服务阵地”,综合网格员通过主持召开村民“板凳会”、议事“恳谈会”、乡风“评议会”等,切实把党的政策“好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群众身边。(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