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集镇:拧紧“三股绳”撬动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徐集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拧紧“党建、产业、人才”三股绳,激活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发展添动力,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拧紧“党建绳”,筑牢基层堡垒。明确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压实班子成员联村、村干部联组责任,实行工作通报制度,着力破除“等靠要”的惰性发展思维,倒逼工作落实。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羊”作用,通过举办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村干部的业务素质。组织村干部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对标先进,寻找差距,优化创新。编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和方案,构建全镇有规划、村村有方案、上下贯通、协同推进的格局。
拧紧“产业绳”,发掘资源潜能。做大做强花生糖特色产业,探索花生自种自给,全镇花生种植面积千余亩,借助“双招双引”政策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打造花生糖厂,并在延伸产业链上持续发力,推动花生糖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建设花生糖非遗馆,吸引企业入股,实现村企共赢、群众共富。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积极探索“静”获租赁分红+“动”得种植收益的双向发展模式,通过用好各级财政扶持资金、集体积累资金以及土地等固定资产,以租赁、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强化资源整合。
拧紧“人才绳”,激活发展动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靠得住、重实干、敢担当、有口碑的党员人才选配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选派驻村干部6名,下派1名党政班子成员担任村第一书记,选拔村级后备干部5名,着力选优配强村“当家人”。组织开展村书记“擂台大比武”,比差距、拓思路、补短板、促发展。以年度考核为抓手,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绩效挂钩,激励村干部“干”起来。动员党员群众返乡创业,返乡能人带回资金、技术、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让“能人效应”激活发展动力。(刘晨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