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有“术” 增收致富有“路”
稻虾养殖技术、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无人机施肥操作指南……在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和县人社局联合举办的乡村振兴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会上,这些农技知识“干货”吸引了近百名群众前来听讲。这场为期5天的培训,通过理论教学、现场答疑,为群众“赋能充电”,强化技能提升,拓宽就业门路,寻找致富道路,让参训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近年来,下符桥镇不断完善政策举措,优化服务保障,探索发展道路,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良田改造 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近年来,下符桥镇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化、机械化、连片化良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亩产和抗灾能力。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群众急需提升农村实用技术水平,开展技能培训,不仅为群众农业种植全程机械化提供技能保障,也进一步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为乡村振兴提供技能支持和人才动力。
稻虾“合作” 绘就产业共富“丰”景
如今,在下符桥镇“稻虾共养”随处可见。在刚提出“稻虾共养”时,群众普遍认为养虾会使水稻大大减产。后来,经过反复实验、探索验证,发现通过降低水位的方法可以让稻虾和平共处、优势互补。
“虾稻共养”模式成熟后,下符桥镇结合实际,借力“稻虾共养”新型种养模式,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聚力打造“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虾趣园”休闲垂钓项目。同时,引导各村完善水稻种植结构,促进产业兴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目前,下符桥镇稻虾共养田面积达1.1万亩,带动周边2000余名农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搭建平台 挖掘本土人员“才”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技能人才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下符桥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到就业转化、岗位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技能人才能就业、有收入。
大力支持各村立足特色产业,推进劳务合作,打造劳务品牌,依托劳务基地、务工能人,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中有升。同时,高度重视“新农人”培养,邀请专业人员在电商直播、抖音带货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把“市场需要的”和“群众想学的”结合起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人才,培育葫芦烙画、麦芽糖制作等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等,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农旅融合 擘画融合发展“钱”景
下符桥镇依托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瞄准“花果”定位,做足“花果”文章,深度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夯实镇内“10公里特色产业长廊”基础,转型升级“林上经济”,大力发展水果采摘产业,打造“休闲农业、采摘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长廊。镇内国家3A级景区——符桥景区提供吃住游娱购“一条龙”服务,丛林探险、虾趣园、萌果乐园、白鹅趣岛、漫漂等11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以“美丽田园”拉动“美丽经济”,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余万元、游客量达20万余人次,也为镇内群众提供就业岗位逾1200个。(翁兆娟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