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跑出医保“加速度”
——市医保局创新“党建+”模式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近年来,市医保局始终坚持“围绕医保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党建+服务”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从完善志愿服务、整合信息化数据及优化经办服务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升医保发展质量,增进医保民生福祉,为全市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党建+候鸟服务,上门解忧显温度
“候鸟式”服务是市医疗保障局的一大特色亮点。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江苏长三角发达地区来到当时贫瘠落后的六安支援“三线”建设。他们在原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长安机器总厂、永达机械厂、齿轮厂等“三线厂”安家落户,为国防建设以及老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老军工、老知青们退休后大多返回原籍居住,特别是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对往返几百公里的医药费“报销之旅”难以承受。
为解决异地居住退休人员“报销难”诉求,从2005年开始,市医保局每年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赴上海、南京,现场为老人们办理个人账户提取、门诊费用报销、慢性病申报、异地外驻登记、住院费用报销等事项,每年医保局工作人员像“候鸟”一样,如期而至、风雨兼程,十九年如一日,累计往返行程58500公里,服务人次9135人,报销金额1295.8万元。
“候鸟式”服务饱含着一代人对六安医保人的信赖和重托,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送服务上门”,让这些老人们免去异地报销长途奔波之苦,同时也加快推进长三角医疗保障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党建+数字赋能,群众省心又舒心
市医保局以党建共建为导向,以数字赋能为动力,以党员发挥作用为内核,全力打造“舒心、暖心、安心”的医保经办服务。
全面推广“医保码”,构建贯通医保、医疗、政务领域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市民激活医保码后,在全市多个服务场所均可直接使用。参保人可在“安徽医保公共服务”小程序依托医保码绑定直系亲属办理“家庭共济”,支持亲属在门诊检查购药、居民参保缴费及使用共济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于2023年11月开通“惠民保”共济缴费。截至目前,全市绑定家庭共济账户84376人,共济个人账户支出4081.6万元,“惠民保”缴费支出268.6万元。
全面实现“网上办”,参保人通过医保码登录“安徽医保公共服务”即可办理异地备案、慢病网上申报、居民参保缴费等医保高频事项,截至目前,安徽医保公共服务(六安专区)共上线73个功能,线上累计受理各项医保服务事项79.72万笔。
移动支付“全流程”,全市8家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医保移动支付上线,2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医保码全流程应用,长三角地区可凭借医保码完成异地备案、就诊、支付等就医场景,真正做到全流程无感就医、无感结算。2023年至今,我市长三角异地直接结算85.8万人次,医疗费用金额15.97亿元。
党建+一窗通办,便民利企更高效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医保局政务服务窗口坚持“一切以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为中心”的理念,做到“统一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办好”。
全面启动医疗保障领域综合柜员制改革,打破原有窗口业务的分类限制,合理配置大厅窗口资源,将原来的4个独立负责职工参保登记、零星费用报销、门诊慢性病等业务的窗口,整合为4个无差别综合业务受理窗口,所有经办服务事项实行“一窗通办”,采取“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办”模式,实现由传统“单一性办事窗口”向高效“综合性服务窗口”转变。
同时,进一步精简办理程序,提升服务效率。经初步统计,医保各类业务需提交材料种类整体压缩10%左右,经办时限提速15%以上,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办事环节、办理时间和群众跑动次数大幅减少,窗口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朱业江 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