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六安】“活”了非遗 “旺”了乡村
“咔嚓、咔嚓……”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剪纸声,非遗(翁墩剪纸)省级传承人徐圣年手上的剪刀好似长了眼睛一样不停地游走在纸上,很快一只栩栩如生、手举仙桃的猴子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初冬时节,金安区翁墩乡徐圣年剪纸艺术馆内,一群来自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来此参观,学习剪纸,大家惊叹六安还有这么美的剪纸。
12月4日,记者来到全国闻名的“文化之乡”——金安区翁墩乡。翁墩剪纸在这里发源兴起,这门古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凭借其古朴、浑厚、写意、粗犷的独特风格,蜚声省内外。1994年,翁墩乡作为全国唯一的乡镇代表出席了“全国村落文化研讨会”,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为此挥毫题词“文化兴乡一枝花”。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翁墩乡非遗(翁墩剪纸)传承带头人,徐圣年从小深受母亲影响而爱上剪纸,他回忆道:“小时候,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母亲在一旁绣花,那些精美的图案让我很是喜欢,我就照着样子用剪刀剪,慢慢地就学会了剪纸。”从那以后,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成为徐圣年闲暇时最重要的陪伴。
随着技艺的成熟,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2004年徐圣年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并一举获得银奖。2010年,徐圣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徐圣年将翁墩剪纸文化传入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翁墩剪纸。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翁墩剪纸,徐圣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剪纸艺术馆,该馆的成立吸引了众多研学的学生和游客,从而带动了翁墩乡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翁墩乡深入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有序推进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工作。除了徐圣年,翁墩乡还有两名非遗(翁墩剪纸)市级传承人,传统美术区级非遗传承人、区级非遗糖画项目传承人以及雕刻艺人各一名。
从文化资源里要经济效益,在传统农业中找新增长点。翁墩乡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寻求其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翁墩乡结合翁墩剪纸非遗文化,打造“三馆一中心”,成立翁墩乡杨公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发展非遗研学游特色产业,促进文旅融合,极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非遗展示馆、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12月4日,记者来到翁墩乡杨公村“三馆一中心”。据翁墩乡宣传委员夏宝明介绍,这里原来是粮库,经过改造废弃的粮仓厂房现在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新的使命。
除了“三馆一中心”,基地还设有手工体验教室、七彩风车桥、五色小跑道、文化活动广场、研学夜光步道、栏式足球场、农耕体验区等。开设8个室内研学实践教育场馆,3个大型研学主题教室,拥有容纳300人礼堂,可同时接纳500人单日研学。
夏宝明说:“自今年4月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放以来,已接待50批次一万多名中小学生及外国留学生前来体验学习,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同时,每次有接待时,基地还会招收当地村民帮忙干活,每人每天有两三百元的收入,助力村民增收。”
目前,杨公村“三馆一中心”已与安徽省广电、皖西学院、国防科技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合作,打造研学游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杨公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金安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让文化有传承、有发展。
为不断拓展延伸文化产业,杨公村还设计出杨娃娃IP形象标识,并荣获安徽省第二届乡村文旅创意大设计类银奖。将杨娃娃注册商标,成立了杨娃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杨娃娃非遗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杨娃娃大米加工厂等,打造杨公村自己的品牌。
乡村振兴,号角声声。今天的翁墩乡正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更多的人在享受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使得文化“活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记者 毛婧婧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