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种养,“羊倌”走出“逆袭”路
凌晨五点,当大多数人还沉醉在梦乡中时,舒城县千人桥镇完备村种养大户方龙银就早早起身,开始了一整天忙碌的农事。
“我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鸭圈收捡夜里下的鸭蛋,200多只鸭一天能下50多个蛋,每天一早在家门口都会被一抢而空。”捡着“宝贝疙瘩”,方龙银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养鸭只是方龙银的一小部分产业,他的生态种养远不止于此。2023年,他注册成立的舒方养殖种植场,涵盖种植水稻170亩,养殖肉羊50余头、土鸭200余只,承包鱼塘20余亩,一年产鱼近万斤。
“现在正是农事最繁忙的时候。水稻刚刚收割完,小麦正开始播种。”见到方龙银时,他正在田里给小麦打药,“秋冬季又正是绵羊贴膘长肉的好时节,除了每天放牧5小时,还要割上500多斤草补充饲养。”
虽然嘴上说着累,但方龙银脸上的笑容却格外灿烂。今年他选种的杂交稻迎来了大丰收,每亩产量达1500斤,稻谷金黄,颗粒饱满,都化作了他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时间拉回到十年前,由于投资失败而回到家乡的方龙银,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样一条产业致富路。那时正值生猪养殖的热潮,方龙银用仅剩的一点积蓄,也投入到了生猪养殖中。然而,隔行如隔山,方龙银遇到诸多困难。由于缺少资金,其他大户养猪规模都在上千头,他却只能养一百多头;由于缺少技术,小猪经常生病让他忙得焦头烂额。直到2014年,由于猪价大跳水,方龙银的养猪致富梦彻底破灭,负债的他也被列为了建档贫困户。
“投资失败对我和家庭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方龙银感慨道,“好在村委会对我的帮助非常及时,一方面为我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一方面又和村民组多方协调,帮助我流转了100亩的农田开始种植水稻。”
有了启动资金和稳定的种田收入,方龙银想要发展特色种养摘掉“贫困帽”,但失败的经历让他顾虑重重。了解到他发展产业的想法,村“两委”多次上门,帮助他规划发展方向。
“缺资金,我们可以帮你申请特色产业扶贫补助;缺技术,我们帮你联系农技专家,点对点上门进行指导;缺项目,我们帮你研究选择合适的种养品种。”就这样,村“两委”的一番话打消了他的顾虑,在政府提供的产业帮扶选项中,他最终选择了养羊。利用帮扶资金购入10头小羊,又利用现有的猪舍改造成羊圈,方龙银开始了新一次产业振兴的尝试。
这一次,他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成绩。依靠特色产业完成脱贫的方龙银,逐渐地扩大种养规模,并开始了种养结合的尝试。土鸭和绵羊产生的粪便定期收运,就近还塘还田,有效降低了化肥和鱼虾饲料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水稻和小麦的秸秆则经过处理后作为羊的饲料,实现了种养双丰收。
如今,方龙银的家庭农场发展的红红火火,每年的总产值可达50万元,是完备村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方龙银也不忘附近的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多了几家养羊户,每年都有农户前来学习养殖技术,方龙银从不吝啬,悉心帮助他们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难题。
“刚开始养羊时,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是村里帮我联系了农技专家,给我传授了很多经验。特别是决定走生态种养这条路子后,怎样处理粪污,秸秆怎样饲料化,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导。”方龙银爽朗笑道,“现在邻里乡亲养殖上有了困难,我当然也要帮他们一把。”
今年,方龙银在村里的帮助下又申请到了10万元特色产业扶助贷款,计划在2025年将肉羊养殖扩大到100头,并遵循生态系统循环、再生的原则,实现农、牧、渔业有机结合,将舒方养殖种植场打造成为生态种养示范农场。(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饶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