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响应群众“呼声” 赢得群众“掌声”
——裕安区“四有四必”板凳会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0-26 08:35:09 【字体:

8b1d8b23b0a34cc5a330455a938291bb.jpg

裕安区分路口镇分路口村召开板凳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解决民生实事。

  “绿植需要重新补种,小区公园要重新美化一下,健身器材需要购置一批新的了……”日前,裕安区平桥乡平安社区的平安东苑A区居民再次自带板凳聚到一起,商量这个“高龄”小区的“未来规划”。党员、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则在一旁边听边记,把居民诉求、问题和建议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

  “像这样的‘板凳议事会’,每个月都会开,谁有空谁就搬上板凳加入,小区里的大事小事都拿来说一说,畅所欲言。”网格员张仁进说:“线下讨论后,我还会把每次议事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发送到居民群中,以便更多居民参与议事。”

  一次次的“板凳会”让居民“呼声”变“掌声”,带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起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在平安东苑A区居民的议事带动下,现在平安小区和平安怡景园小区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摸索‘板凳议事会’机制,一座无形的党群服务‘连心桥’架了起来。”平安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纪再玲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裕安区依托“有问必答、有困必帮、有事必办、有诉必调”的“四有四必”板凳会,变“干部台上说,群众台下看”为“干部、群众围坐一团,有事共议”,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服务民生零距离、基层治理提质效,切实增强主题教育的学用转化成效。

  理论宣讲接地气,传递党的好声音

  “大家对主题教育了解多少?”“针对学习方面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像这样“开门”找问题,通过面对面拉家常方式,让板凳会成为主题教育学习会、干群关系沟通会、村情民意反馈会、法律法规宣讲会。

  将“小板凳课堂”开到村民家门口,成为城南镇“四有四必”板凳会的重要内容,将宣讲课堂从“室内”移到“室外”,以群众的视角、接地气的语言、听得懂的道理、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授课、分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树荫下、居民家中,处处都是宣讲微课堂,让“冒热气”的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声”入人心。

  按照“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人员”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截至目前,裕安区依托板凳会开展理论宣讲540余次。同时,该区聚焦持续放大“红色+”效应,将主题教育与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相结合,通过“原文+讲解+讨论”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党的声音。

  汇聚民智暖民心,服务民生零距离

  “啥时候能有个地儿给咱们跳广场舞啊,晚上想运动都没有场地……”日前,裕安区徐集镇西城首府小区居民板凳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透露着对文化广场建设的殷切期望。

  根据板凳会上收集的群众意见,结合集镇基础设施配套不尽完善的实际情况,徐集镇在充分的前期调研谋划、选址设计基础上,确定镇“三个一”体育项目选址位于徐集镇集镇规划区西城首府南侧、复兴大道北侧。项目预计总建设用地10.031亩,包含篮球场、乒乓球台、全民健身广场、儿童乐园、室外健身跑道、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健身器材区、绿化亮化等。目前,项目已进场施工,有望于12月初竣工,届时将极大改善集镇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条件。

  不在会议室,没有主持台,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居民议事情、提意见、话家常。坚持“四有四必”原则,按照“群众说事、干部理事、多方议事、部门办事”流程,党员干部与群众直面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共同协商最佳方案,合力推动问题解决。截至目前,裕安区利用板凳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00余条,解决民生实事9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500余件。

  回应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提质效

  “裕丰路以南有一处露天广场的路灯自安装以来一直就没有亮过,晚上想出去散步带孩子玩都看不清路,希望政府能够尽快把路灯修好。”之前分路口镇分路口村村民张红英在板凳会上这样说。村干部把建议记录下来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实地核查后,立即安排专业人员对广场全部灯具进行线路检修和零部件更换。

  “这几天,广场的路灯亮了起来,真是解决了大家的一个心病!我们能直接面对面提出意见,反映困难,这种接地气、效果好的形式真是太棒了!”面对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回访时,张红英高兴地说。

  从梳理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群众满意度调查,以闭环管理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质效。鼓楼街道依托居民之家平台,开展由业主委员会、小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的“三方议事”板凳会,帮助解决外墙脱落等问题;江家店镇开展“周四说事”板凳会,固定每周四召开信访信息员会议,摸清矛盾症结,解决了农民工权益纠纷等问题……当前,裕安区各乡镇(街道)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立足当地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主题教育精神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实践中,真正让群众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记者 张世巧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