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土特产” 换来“金效益”
充分浸泡、剔除杂质、称重封袋……10月19日下午,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石家河村,10多位村民正在车间内娴熟地忙碌着,经过简单的几道工序后,一袋袋半成品桃胶就可以装箱放入冷库了。
石家河村,位于深山区,常住人口约1200人,人口结构多为50岁以上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当地毛竹、茶园众多,群众整体收入偏少且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民生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如何把资源变成资产?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2022年初,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家河村投资200万元,成立了安徽韩耕记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建成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进行笋干加工。
石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韩邦旭说,笋干加工项目去年4月启动后,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收购鲜笋4万多公斤,周边群众直接受益10万余元。笋干的生产过程中,再次带动村民用工。
“我和老伴两人都在这里,手上活不怎么累,两人一年大概能赚4万块钱,都70岁的人了,家里茶叶一年还能卖个2万元,能有这样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村民韩邦群笑呵呵地说,家住附近,走路3分钟就到了车间,趁着现在都还能干动,尽量不给孩子增加负担。
对于春笋加工而言,季节性要求很强,一般春季三个月也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厂房闲置多浪费,还能做什么?经过多次外出考察、交流学习,石家河村“两委”决定利用本村和邻村现有的土地资源,发展村民种植雪里蕻,然后村里集中收购制作梅干菜,同时常年聘请10余位村民进行桃胶的收购、加工,弥补了其他项目的空档。
“3月到5月,主要是笋干加工,9月到12月,主要是梅干菜加工,而桃胶则是常年都有,按照订单生产。尤其是梅干菜种植、加工初步解决了村里留守老人的就业问题。”韩邦旭说,村办企业注册了商标“韩耕记”,取得了SC认证,“土特产”供不应求。
据统计,去年底,仅加工成品笋干一项,创收近40万元。按照梅干菜每公斤40元、笋干每公斤80元的市场价格,再加上每月12万袋桃胶的销量,预计2023年,总产值将突破100万元。
长长的横槽,里面排列着许多圆柱,将劈好的竹条放进去,经过圆柱的缠绕、压挤,就变成了一团团白色絮状的竹茹。10月19日傍晚,在位于诸佛庵镇俊卿社区的安徽聚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工竹茹。
经营这家公司的老板名叫操时勇,前些年一直在外创业,近几年来,看到家乡发生了变化,乡村振兴政策又好,当地资源又丰富,便开始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竹茹加工产业,立志将家乡的资源变资产,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竹茹是竹子的第二层竹皮,主要的功能是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可以治疗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对于痰热、咳嗽、惊悸失眠有很好疗效。”操时勇说,竹茹加工所用的竹皮,都是别的竹制品加工厂所用的废料,经过拉丝、烘干后,便可打包,直接销往北京市场。不仅是霍山,金寨、裕安区的竹子也成了他的原料。
“我最大的优势是,自己拥有竹茹加工机,机器看起来简单,可比人工快10倍,并且操作起来也特别简单。”操时勇说,“工人都是本地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一般培训两三天即可上手。”
俊卿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美刚坦言,安徽聚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户,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不仅带动了毛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群众的增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5万元。
今年59岁的俊卿社区居民陈继秀,就是受益人之一。“丈夫生病,干不了重活,我又不能走远。采茶季能挣个万把块钱,其他时候,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拿5000多元,其他干得好的能拿6000多元。”提到工资,陈继秀高兴地说,老板每个月初发放工资,每天管一顿午饭,真没想到家门口还有这么好的工作。
不仅是竹产业带动了村民致富,茶产业也是诸佛庵的优势产业之一,从“春茶一季”到“四时有收”,金家湾黄芽、上谷红茶、小干涧瓜片、大干涧菊花茶——当地的“四朵金花”,“沏”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
诸佛庵镇党委书记金永磊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做好“土特产”文章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诸佛庵镇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关注市场需求,持续精准发力,成功注册“大别山第一竹海”“画家村”等一系列农副土特产商标,为“土特产”发展激发活力,以产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铺就农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