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金寨县斑竹园镇:不负农耕好时节 切实保障农业安全

编辑:吕梁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78 次 发布时间:2023-09-20 08:31:36 【字体:

  天高云阔、风语如歌,中秋佳节将至,大别山区水稻已经黄熟,田间地头弥漫着淡淡清香。在金寨县斑竹园镇漆店村主粮种植示范田,该村农技员周星驾驶着收割机抓紧抢收,和即将到来的阴雨天气赛跑,力争“颗粒归仓”。两公里外的里湾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十数名工人在挖掘机、旋耕机的轰鸣声中挥汗如雨,把一块块分散破碎的田亩“化零为整”,为来年“多种粮、种好粮”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统筹各村集体资金,新购置5台农业机械,大力培育本地农机人员,成立农事服务队在全镇抢收抢种,助力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斑竹园镇集体经济平台公司负责人罗从华说。

  午后两点,骄阳正盛。当漆店村干部李伟和测绘公司技术员小杜到达该村丁榜“小田改大田”建设点时,七八名群众已经聚在一起,争着让技术员先去自家田块。54岁的张传文,去年中风后一直在家休养,听说村里要改田,也在妻子的搀扶下慢慢走来了。61岁的张传根,半年前刚做了大手术,不顾劝阻一定要给技术员带路。75岁的熊存荣,拄着拐杖,仔仔细细地示意自家田块边界,测量结束也不愿离开。

  群众的高度热情,让包片干部李伟深受触动又颇感压力。“改田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从长远看,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就当下看,还是有一些难处。我们基层干部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丝不苟地稳步推进。”言及“难处”,一是自包产到户以来,地块面貌发生变化,测量数据与群众口述、历史底册不一致;二是个别地块已栽种树木、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处理成本较高;三是部分群众担心改田后买菜不便,想就近保留“小菜园”;四是今年施工时间与秋种时间有重合,可能影响生产进度。

  群众的关切,是基层党组织始终摆在案头、放在心头的重点课题。“小田改大田”工作启动以来,斑竹园镇漆店村坚持谋定而动、行且坚毅。该村切实发挥退休村干、老队长作用,仔细研究两次分田的底册,与卫星图斑仔细比对,做到心中有数。在县、镇农业部门指导下,各居民组反复召开群众“板凳会”,深入宣传改田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答疑解惑。在实施阶段,包片干部与技术人员、农民群众等一道,精心测绘涉改地块,详细登记位置、面积、权属界限、农作物、农业设施等情况,做到信息精准、群众信服,为项目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改田的效益好不好,涉改主体和群众最有发言权。春夏之交,走进斑竹园镇漆店村龙冲天麻种植基地,20余名当地群众分工合作,搬运菌材、挖坑、放种、覆膜,一幅繁忙的景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高低起伏、杂草丛生的野山坡,面临着“撂荒”的风险。该村“两委”积极作为,组织当地群众平整出30余亩农地,集中流转给产业大户,成功建成天麻基地,每年产值达到近30万元。“这个天麻基地,每年给我土地流转费3000多元;我在这里务工,每天还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还能学到种植技术。”该村脱贫户林志群说。

  漆店村沿南流河两岸,30余户群众共有近百亩土地,由于土壤肥力较低、水利设施不完善、权属高度分散等,农户种植意愿不强。往年,该村招纳产业主体集中流转种植猕猴桃,由于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到2022年,主体无力继续承包。土地流转费没有来源,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该村“两委”心急如焚。恰逢此时,金寨县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该村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把“巴掌田”“斗笠田”连方成片,完善水利、农电等设施,逐步建设为高标准农田。该村对接种粮大户统一承包,组织农技人员包点服务,精心开展田地整理、统一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努力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作业,首批种植的小麦、水稻、高粱均喜获丰收,农民群众、产业主体、村集体实现共赢。(陈晓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