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沙河乡:发展美丽经济 助力乡村和美共富
近年来,金寨县沙河乡立足山区实际,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和壮大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势,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描绘出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多彩画卷”。
探索“庭院+”模式,打造农家“增收园”。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以来,沙河乡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创新“政府+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出台奖补扶持政策,把“方寸闲地”打造成群众增收的“聚宝盆”。沙河乡通过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实施重点。各村通过小组会、微信群、村村响广播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庭院经济,充分发挥干部带头示范、党员先行引领、群众自主参与作用,引导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家庭院落、闲置土地等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庭院空间发展多种庭院经济模式,以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花园“四园建设”为抓手,推动农户庭院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切实把农家庭院“方寸地”打造成家家户户的“增收园”。截至目前,沙河乡已有200余户农户参与发展庭院经济,共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300余处,栽植各类花卉2000余株,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依托美丽“金叶子”,走上致富“新路子”。沙河乡各村均有银杏树分布,其中位于楼房村的古银杏树群随处可见,初秋一至,沙河“遍地黄金甲”,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摄影家和游客前来采风观光。拥有1200年树龄的“安徽银杏王”和230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依托政府的全力打造,沙河乡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荣誉称号,并颁发了奖牌。2023年以来,沙河乡投入资金在楼房村集中打造“银杏主题公园”“特色民宿”等,修建了环绕村庄的银杏步道,各个景点均设置了指示路牌及景点介绍,方便外地游客参观游玩。每到金秋,沙河山水便由墨绿转为金黄,其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霜后赋予银杏的“金叶子”,“银”为有你,三生有幸。位于楼房村的“安徽银杏王”更是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依托有利资源,沙河乡成功举办了四届银杏文化旅游节,每届活动现场,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并购买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村民带来的农特产品、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蓬勃发展。如今银杏资源不仅为沙河带来了人气,也让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发展大棚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在沙河乡街道村大棚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钢结构大棚排列有序,大棚内食用菌进入生长期。“在大棚里务工,都是手上活,简单易上手,时间上也灵活,一个月能多挣3000元。”村民老李现在60多岁了,性格开朗,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乐呵呵地说道。近年来,沙河乡通过争取项目资金,由政府投资建设大棚、并划入村集体资产、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大棚经济”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乡已建成各类大棚300余个,包括大棚灵芝、大棚食用菌、大棚养蚕、大棚蔬菜等。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党的模式,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经济,使大棚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让群众流转土地有租金、大棚务工有薪金、集体收入稳增长,最大限度激活资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实现产业健康发展,让“大棚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荒山改良栽核桃,实现“林”能生“金”。沙河乡依托有利海拔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山核桃产业,对灌木林等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将抛荒分散的林地流转到大户统一经营,发展壮大山核桃产业。在实施山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沙河乡专门组织农技人员对一大批种植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助力山核桃产业增产增收。近年来,随着山核桃树逐年生长成林,果实丰硕,其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小小山核桃已经成为沙河乡群众又一项高山特色富民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山核桃产业发展面积达3千多亩,直接带动1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户均年收入增加5万元。
如今,沙河乡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展开来。(余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