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方寸地”变身“增收园”
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小菜园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施肥播种,有的在采摘蔬菜,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走进金寨县梅山镇南水村老庄组,小庭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生机盎然。
今年以来,梅山镇结合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以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阵地,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把闲置庭院的方寸之地发展成促农增收的“聚宝盆”,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以前,不少庭院经济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合理的规划,利用不够充分,现在有政府给予资金、技术、销路等扶持,个体农户生产经营逐步形成规模效益。”梅山镇南水村党支部书记梁远霞说道。梅山镇充分调研“庭院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整体规划和个体发展相结合,对农户庭院及房前屋后闲置空地、资源资产进行摸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为群众量身定制方案,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等,不仅有效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
针对群众反映自家种的中药材和玉米被野猪破坏,造成土地闲置的问题,梅山镇组织农技人员到现场指导,根据土壤结构、水源等自然条件,发现闲置地块适合种植京菊,便统一购买40万株京菊苗发放给群众种植,并帮助解决销售问题,闲置土地打造成靓丽田园风光的同时,每亩可增收3000元。
在发展特色“庭院经济”的过程中,梅山镇还注重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对农户指导培训,组织农户学习先进的庭院管理经验,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对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为农户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探索建立“电商主体+农户”“乡村振兴联系单位+农户”联结机制,培育高附加值农产品,让“庭院经济”更好参与市场。
“绿色有机土特产,销路非常好。”返乡创业能人吴彩霞,在梅山镇南水村租赁村闲置学校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并在新楼社区建设“农产品展销馆”,每年帮助群众销售茶叶、竹笋、香菇等农副产品1500万元,并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1.2万元。“我们只管把地种好,其他都不用操心,只要人勤快,风险小得很。”村民王小红说。目前,梅山镇已形成有经营主体带动、有技术团队服务、有稳定销售渠道、有政策兜底扶持的“四有”庭院经济发展格局。(陈伟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