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推广以工代赈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村东胜组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施工现场,佛堂坳村村民漆学平和工友们正在进行卵石铺装作业。在金寨县推广以工代赈项目中参加务工的漆学平盘算了一下:“我在这里干泥瓦工,一天260元,一个月能有7000多元的收入。”
2022年以来,金寨县把推广以工代赈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劳务”代替“赈济”,切实发挥“以工代赈”在促进农村居民就业、提高群众收入等方面的综合性政策效应,激发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在梅山镇马店村,自然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已进行多日。该工程主要由县发改委牵头,县茶美中心实施,项目总投资30万元,规模小、实施门槛低,能够带动当地群众18人务工,共发放劳务报酬12.5万元。项目主要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以往挣钱要出去,没法照顾家里,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到家里,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谈起家乡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的好处,曾在外地打工的马店村村民储士玉说。
“按照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工程项目非常适合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有的可达41%,能够有效带动我镇群众就业增收。”梅山镇美丽办主任刘万隆说。
通过技能培训,“零工”变成“技工”
让一个可能的救助对象,变成合格的建设者、劳动者,这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亦是以工代赈的初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铁冲乡创造性地提出项目建设“门前三包”制度,即将所有区域分包给群众,签订务工与管护协议,明确奖惩细则,按照乡村建设要求进行环境清理,验收组验收合格后给予劳务补贴,让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成为项目建设宣传者和人居环境维护者。村创福公司组建施工队伍实施“三大革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感谢党的以工代赈好政策,现在农闲时间,往年只能出门打零工,现在家门口进行项目建设,没想到我也能参与进来,这两个月我做小工一天也能拿到150块钱收入,还能每天在家,这比出去强多了。”高畈村小寨组居民薛宗友说。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既建成了群众满意工程,又扩大了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高畈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通过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务工群众,提高了群众就业能力,“零工”变成了“技工”。
以工代赈结硕果,村庄开出文明花
以工代赈的核心是“为民”,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
全军乡赵湾居民组,位于沙河店村东部、梅山水库西岸,一条彩虹路蜿蜒穿过。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后,环境变美了,村庄整洁有序,家家争当美丽庭院示范户。最南边的一户人家,去年被评为六安市“美丽庭院”示范户,户主徐加旺,家中6人生活。一家人都非常喜爱花花草草,庭院内外是自己培育的花卉树木,花园包围着整齐的小菜园,整个庭院井然有序,一年四季生机盎然。菜园的拐角处是今年新建的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四池一地”项目,家里生活污水全部接入。
2022年以来,金寨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累计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409个,共投入财政资金12498万元,主要由县茶美中心牵头组织实施一批美丽宜居自然村庄项目402个,总投资12060万元,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720万元,比例达30.8%。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变了全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面貌,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金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