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以“哨”为媒,打通基层社会治理“血脉经络”
近年来,金寨县为提升县直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基层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专业方面重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成立“哨件”中心,基层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吹哨”向县直部门反映,县直部门接收“哨件”后积极帮助乡镇解决难题,此项机制加强了县乡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挖“哨件源”,做到“接哨”即办
充分发挥“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县直单位与乡镇之间联系,密切干群关系。通过建立基层矛盾纠纷台账,针对基层矛盾突出、重复投诉等问题,将群众重点关注、矛盾比较集中突出的事项实行关口前移,将群众的诉求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哨件”。充分发挥乡镇担当意识,鼓励各乡镇积极通过“哨件”工作机制解决难题。召开专题会议、群众诉求推进会等,针对重点工作,及时梳理工作指导、业务培训、政策项目支持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乡镇自身难以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根据县直单位职责,积极主动、及时准确向县直部门“吹哨”。2023年以来,共收到乡镇发起“哨件”66件,经审核后下发60件,其中,争取工作业务指导类27件,争取协调解决问题类28件,争取资金项目类6件。
搭乘“直通车”,做到“急哨”快办
为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推进基层治理新模式,对基层“哨件”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办理,分为“平急”“急”“特急”三个级别,分别在一个月、半个月、一个星期之内反馈,限制时间,压实责任,对基层亟需办理、紧急重大的事项“快事快办”“特事特办”“应办尽办”。开设便民通道,针对文明创建、春季采茶、交通运输等群众诉求类“哨件”,要求县直单位在一个星期之内办结并反馈,快速解决基层难题。对能够按照正常程序办理的“哨件”,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抓紧落实;对涉法涉诉类事项,无法通过行政程序办理的,帮助走司法渠道办理;对因受政策等客观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无法办理的“哨件”,及时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我县自成立“哨件”中心以来,开展“急哨”快办12次,其中,在收到吴家店镇反映茶季公交车供不应求“哨件”时,县交通局临时新增公交车定时定线服务茶农出行达3000余人次;在解决春耕时节灌溉水渠损坏问题时,帮助修复230米渠道,100余亩水田得到灌溉,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春耕用水问题。
当好“参谋部”,做到“旧哨”新办
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做好“送上门”的“哨件”工作,做到“乡有所呼,县有所应”,真心实意帮助基层解决一些难题和困难,全面提升部门、行业、系统整体工作水平。开展“调研式”办理,县“哨件”中心通过调研走访基层,及时发现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促进县直部门深入基层,一边办理“哨件”,一边开展调研,通过基层的反馈,查找业务工作方面存在问题,以及提升途径,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业务工作水平。建立“哨件库”,对于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的争取项目和资金类“哨件”,统一纳入“哨件库”,通过“哨件”的跟踪办理,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纳入长期规划,分批次予以解决,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落实项目和资金,确保项目按需分配和公平公正。目前,已经接收到资金和项目类“哨件”26件,其中,梅山镇要求拓宽硬化10个行政村的61条共计6.136公里通组道路,县乡村振兴局、县交通局接到“哨件”后,通过科学研判将道路拓宽硬化纳入《第二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计划》,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全面有效改善梅山镇通组道路,更加方便群众出行。
打好“组合拳”,做到“同哨”合办
对需要多家部门联合办理的“哨件”,通过召开调度会、推进会、约谈会等,压实县直单位责任,确保“哨件”得到有效办理。对安全生产、综治维稳、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的“哨件”,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办理,将具有共性的同类“哨件”转化为制度、项目或政策,从源头上减少同类问题的发生。经过调研走访以及实际办理“哨件”工作,发现基层网络信号、农业生产和技能培训等较为薄弱,县直相关部门通过“哨件”办理,举一反三,推动同类事项的解决,扩大“哨件”的办理效果。其中,在解决深山网络信号“哨件”时,县科商经信局联合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公司、县联通公司三家共同办理,同时举一反三,梳理全县23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网络信号弱问题,通过建设基站、安装信号放大器、核查整治线路等方式,解决偏远山区网络信号弱的问题。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就是要把服务群众、帮困解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金寨县“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的揪心事变为放心事暖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俞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