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千人桥镇:抓好资产管理 推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资产发挥最大效益,在富民兴村方面持续发挥作用,近年来,舒城县千人桥镇积极探索扶贫(衔接)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新路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是分门别类,打造资产“身份证”。明确产权归属是资产管理的前提。通过全面排查梳理、科学界定类型、明晰产权归属等程序,该镇对2013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社会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等投入形成的资产(包括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以股权形式存在的资金资产等)进行排查梳理,建立了扶贫(衔接)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并且将所有资产全部纳入台账管理。目前,全镇纳入台账管理的经营性资产27个1953.82万元,占比13.58%;公益性资产424个10709.37亿元,占比74.42%;到户类资产136个1727.1亿元,占比12%。
二是合理运维,安排资产“管理员”。扶贫(衔接)资产重点在于如何进行后续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扶贫资产的效益。针对公益性资产,充分发挥村民组长、党员等先锋带头作用,鼓励村级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劳动力参与公益性资产的管护。针对经营性扶贫资产,该镇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村级自主经营。村集体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对资产进行统一经营,经营收益用于村集体和脱贫户增收,如张湾村冷库项目;二是入股合作经营。借助当地产业大户、能人等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强、示范效果好的优势,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如千人桥、下三村稻虾共养项目。三是出租经营。采取公开招租的方式,对厂房、大棚等扶贫资产面向社会发包出租,每年获得稳定租赁收入,如重阳村仓储项目及舒胜村养殖大棚项目。
三是惠民利民,赋予资产“受益者”。收益分配足额及时到位,是扶贫(衔接)资产发挥减贫增收作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坚持精准扶持分配。脱贫攻坚期,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优先用于扶持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脱贫户;衔接期间,重新完善收益分配方案,原则上用于扶贫资产维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另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带动脱贫户、监测户通过自主劳动稳定增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推进过程中,及时对已经实施的资产收益扶贫(衔接)项目进行完善和调整,坚决杜绝“一分了之、一股了之”的做法。(潘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