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石板冲乡:“五治”融合绘就乡村善治新画卷

编辑:吕梁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6-05 16:21:33 【字体: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裕安区石板冲乡厚植民主法治的土壤,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路径,全面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走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一是重视“政治”强引领,增强乡村治理“向心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用党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把党建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抓好“三会一课”,建立“最强大脑”,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活动,借助“学习强国”和开展“党支部书记讲党课”,丰富学习内容,全方位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压实党建责任,挑起“责任重担”,党支部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制定村“两委”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岗、要求到位;严格党员管理,坚持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常态化,对每名村干部、党员实行考评,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二是坚持“法治”强保障,增强乡村治理“稳定力”。9个行政村全覆盖打造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工作室,培养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有效破解群众维权难问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设置普法宣传长廊200米,开展法治讲座20场次,宣传活动30余次,全乡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2件,纠纷受理率达到100%,调处成功率达到100%,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村民行动自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宣讲平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的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德治”强教化,增强乡村治理“牵引力”。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融入德治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民向善的德治环境。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分类选树身边典型,注重发挥榜样力量,在各村开展“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不断培训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注重发挥乡贤力量、村规民约,大力推进家风家训建设,引导群众行为、规范社会秩序,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各村建立道德积分超市、爱心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激励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新风。

  四是引导“自治”强活力,增强乡村治理“内生力”。坚持把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把乡风文明作为基层治理的“催化剂”,把移风易俗贯穿于基层治理工作,引导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群众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加强村“两委”班子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在9个村全覆盖推进民事代办,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积极性,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利用村民议事集思广益,协商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议事协商格局,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实行“三公开”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村务公开栏会定期公开村务决策、收支情况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村两委的公信力、凝聚力也由此不断增强,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运用“智治”强支撑,增强乡村治理“联动力”。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集成服务,探索“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回”服务形式,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雪亮工程”作用,利用安装的“雪亮工程”监控摄像头,全天候视频巡查辖区内重点路口及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森林防火、社会治安等情况,实现足不出村就能知晓全村情况。发挥“微信群”的作用,村务微信群成了宣传政策的“明白群”、服务群众的“好帮手”。通过政府网站、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和解读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听不到”、“看不懂”、“享受不到”的问题,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田沁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