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街道十里铺社区:暑期防溺水宣传常态化 警钟长鸣不容松懈
5月25日上午,望城街道十里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们,一大早就来到了东城农贸市场,带着自制的防溺水宣传单页,向来往的顾客和行人宣传暑期防溺水安全警示案例。
近年来,留守儿童溺水事故频发,成为江河之殇、乡土之痛,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缺乏安全意识,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条件去游泳池游泳,小河、小溪、山塘、水库等成了他们清凉解暑的好去处,“野泳”的好场所,部分区域缺乏安全警示提示牌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加强爷爷奶奶群体宣传是当下亟待加强和坚持的一项宣传工作。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监护人足够的监护和教育。很多外来务工家长主要精力都放在生计上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游泳技能的培养。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以至于学生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家长与学校监管空白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溺水事故频发。家长是孩子们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牢牢绷紧家长这根弦需要我们共同不断宣传引导。
学生、儿童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是溺水死亡的主因。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难以抵挡游泳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新居民子女,在没有征求家长的同意下,经常自行结伴到野外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水渠游泳戏水,很多学生自己虽不会游泳,但在其他同伴邀约情况下,也冒险入河戏水。由于同伴大多年纪小、能力有限,缺少大人的陪护,对当地水域情况不了解,而且没有掌握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一旦遇险,惊慌失措,难以互救,极易发生群死的溺水事故。让孩子们自己提升安全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宣传提示,让暑期防溺水安全烙在每个人心中。(刘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