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小村也有大作为 ——记舒城县桃溪镇金圩村“救急难”工作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127 次 发布时间:2023-05-17 09:41:07 【字体:

  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人的普通小村,在半年的时间里,却因为一件事情干得出色而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区级以上的7个民政等部门的领导重视,有的不远数千里赶来学习取经。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820984ee8e65454bb13f8b92d05516bb.jpg

  舒城县桃溪镇金圩村地处全镇最西端,北与肥西县隔河相望,县防汛路穿村境内2公里,面积2.86平方公里,辖11个中心村民组,550户1890人;中共党员50人,脱贫户22户53人,低保户62户95人,特困供养11户11人。2022年11月份以来,先后有本省铜陵市民政局、青海省民政厅、《中国社会报》社、本省六安市民政局、广西南宁市民政局、本省淮北市杜集区民政局及本省政协的同志携《安徽记者报》记者来到了舒城县桃溪镇金圩村观摩学习或者宣传采访“救急难”互助社的工作。

  “救急不救穷”,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人在急难的时候,很少的钱就能难倒英雄汉。一些地区,尤其是相对较闭塞的农村地区,人们在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大病降临的时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可以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需要有一系列的审批程序,还要经过很漫长的一段时间等待,那叫远水救不了近火。而通过村级“救急难”互助社的帮助,就可以很快解决这样的问题。

  2021年4月,该村沙沟桥组农民50多岁的郭世民身患胃癌,住院期间,急需用钱手术。金圩村“救急难”互助社得知此事后,立即和镇、县两级“救急难”组织联动,为他送去了4000元,其中:村级“救急难”互助社拿出1000元,镇级“救急难”拿出2000元,县级“救急难”拿出1000元。

  同年4月,该村南塘组农民袁兴楼患胰腺癌,得到了村、镇、县“救急难”组织三级救助5000元,其中:村级1000元,镇级2000元,县级2000元。

  2022年7月,该村中心组精神病患者陈爱美得到了村、镇两级“救急难”组织的救助款3000元,其中:村级1000元,镇级2000元。

  2023年2月,该村中心组肺癌患者周凤英得到了村、镇、县“救急难”组织三级救助4980元,其中:村级1000元,镇级2000元,县级1980元……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该村救急难互助社自成立以来,已救助68户92人次,救助金发放71620元。分年度如下:2018年救助困难群众13人,救助资金8200元;2019年救助困难群众23人,救助资金16100元;2020年救助困难群众22人,救助资金约19000元;2021年救助困难群众6人,救助资金13300元;2022年救助困难群众6人,救助资金15020元。

70acb6e4aea34359818781d2c44d8441.jpg

  “金圩村救急难互助社”是于2018年6月20日成立的,互助社设立了章程,选举产生了会长、名誉会长、理事会人员,这些人员有村三委成员、村民组长、人大代表、党员代表组成,为全村村民发生重大灾难服务,救助程序要个人申请,中心组长签字盖章,到村委会研究转到互助社救助。村委会对“救急难”事情的研究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特殊情况由村委会先垫付,事后再补办手续。

  “金圩村救急难互助社”成立后需要有运转资金。为了更多地宣传“救急难”工作,把好事办好,让全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加入到此项工作中来,金圩村召开了党支部大会、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小组板凳会议、广播会等一系列会议,真正做到了“救急难”工作家喻户晓,成人明白。通过这些会议的召开,动员了全村所有村民为此项工作而奉献爱心主动捐款。当年共收到在外的创业有成人士、企业老板、党员干部及一般农民64人的捐助,捐助资金达7万多元。每年村级集体经济再拿出一部分,县乡财政再补助一部分等,该村“救急难”互助社自成立以来共筹集到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0万多元。

  “金圩村救急难互助社”开展活动以来主要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尤其是对一些突发的大病户、天灾人祸困难户等,在家庭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情况下,享受救急难互助社给予救助。二是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救急难互助社能第一时间给予群众关怀,及时解决困难群众遇到的突发性、临时性等急难问题,切实保障突发事件的困难群众享受临时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拉进了干群关系,无论哪家遭遇困难,村两委都能迅速到户走访慰问,真正发挥了救急、暖心作用,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正如桃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结文所说:村级“救急难”工作是把救助渠道进一步拓宽,改变了过去由乡镇及县民政局进行救助的单一方式,使救助形式进一步扩大,救助效率进一步提升,为缓解需要救助对象的困难起着一定作用,对融洽干群关系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现阶段,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工作。

  桃溪镇的13个村、街都成立了“救急难”互助社,为什么独有金圩村的互助社闻名全国,引得全国各地民政部门前来参观学习呢?恐怕与两个方面的原因分不开。一是热情不减。“金圩村救急难互助社”2018年6月份就成立了,为什么当年未火、现在火了呢?这与村两委的工作热情有关。该村成立救急难互助社不是一时冲动,不是应景之作,也不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们是在通过这个平台实实在在的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自当年成立互助社以来,时任村书记、现任村副书记的金德柱一直主抓“救急难”工作,村文书李恒专门负责“救急难”工作的具体事务。村里的各项工作再忙,这项工作他们始终抓在手上,毫不放松。二是初心不改。热情不减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为群众办了好事后的那份满足感、那份无以言表的快乐!这份快乐与满足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不是一般的物质条件所能比拟的。归根结底是来自于村党支部、村党员干部对村民的热爱,来自于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有改变! (周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