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在乡土播撒青春的“新农人”
——记裕安区狮子岗乡创业青年汪亚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十几年前高考落榜后外出打拼,在外几年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农村是片广阔天地,只要肯努力吃苦,就能有所作为。我是农民的孩子,心里始终觉得,农民的事业得握在自己的手上,于是就毅然决定返乡创业……”谈起自己的创业发展经历,这位农村青年面带笑容、目光坚定地说。
1989年出生的汪亚是裕安区狮子岗乡查婆店村人,他16岁起外出打拼,返乡后面对很多亲戚和邻居的不理解,“你说你在外面挣钱不是很好吗?干嘛回来种田,你懂水稻种植吗?你在家坚持不了两个月……”面对质疑,汪亚父亲的一句话鼓励了他:“既然选择回来了,就不要再东奔西跑了,年轻人做事要有决心,不会的我教你。”从此,汪亚每天跟在父亲身后学习,从耕田开始,施肥、平田、泡种、催芽、育秧、苗床管理、插秧、补肥、除草、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一一学起。2012年春天,汪亚买了人生第一台农业机械插秧机,当时政府正在推广,他也是他们乡镇最早一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因为在江苏打工时了解过,比较容易上手。当汪亚摸到插秧机的那一刻心想:这才是我想要的!
乡村要发展,关键是要留得住人,特别是要留住年轻人。汪亚觉得,仅他自己插秧可不行,还要带动周边农户,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服务。2014年,汪亚牵头创办了“亚运农机专业合作社”,又购买了旋耕机、收割机,2015年又购买了植保无人机,通过规范管理、精心运作、逐步发展,几年来,合作社由当初创建时的投资150万元发展到目前拥有各类农机等固定资产总值700余万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年均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30人,还为周边的五保户和缺乏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半价或免费机械作业。
当前,很多年轻人不愿在家种田,大田育秧人工难找的情况也让汪亚伤透了脑筋。2017年,他在网上看到有种轨道育秧机组,就马上动身赶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机械厂考察,经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回来后就着手建设大棚,2018年3月引进机器投入使用,成为安徽省首家轨道育秧工厂,当年就为裕安区周边乡镇提供秧苗4000亩。有了育秧工厂,加上所在地区的气候适宜,便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一年两季水稻,现在已经种植了5年,随着不断地推广,周边农户也跟随种植。现如今,金安区、叶集区、独山镇分别建设有轨道育秧工厂,汪亚为大家介绍购买轨道育秧机组,为霍山县及周边几家流水线育秧工厂免费提供育秧技术指导。在不断努力下,这些年合作社也分别荣获“安徽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称号。
作为一名农村青年,汪亚在工作中也与共青团结下了不解之缘。2018年在乡团委和区团委的帮助下,合作社成立了团组织。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团组织的激励带领下,汪亚和合作社的伙伴们一起,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在有急难险重任务时,坚持冲在最前头,彰显青年担当。抗洪抢险,疫情防控,公益事业,汪亚总是倾尽所能,保持一名农村基层团干部的干劲和拼劲。他的事迹多次被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报道。在团组织的推优下,汪亚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党、团组织的关怀下,汪亚加入了市青联、市青年创业协会,有机会参与了很多培训交流,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眼界开阔了许多,大家虽然创业方向不同,但都是有力量的创业青年,在一起时常相互勉励,在乡村振兴、创业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信心、稳步前行。
“回想刚回到农村的时候,人家说我坚持不过两个月,可如今我在农业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11年,这些年的艰辛只有我自己知道,所以我更能感受到农业人的不易,更愿意将我所学到的知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刚入门的青年。”采访中,汪亚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市场需求,用好国家助农惠农政策支持,将合作社发展目标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开拓农业农事综合全程化服务,在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唱响青春之歌。(记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