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节水“小账”算出生态“大账”
——探秘全省唯一工业园区合同节水示范工程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5-05 09:02:52 【字体:

  投资1.5亿元建设运营规模达4万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为76家纺织企业服务,而园区却不用花一分钱,你肯定会问,还有这样的好事?——作为全省唯一工业园区合同节水示范工程,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就走出了这样一条新路,不仅开启了市场化节水“新模式”,让多方受益,更激发活力无限,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共赢。

  钱从哪出——市场资本“活水”来

  在位于金寨现代产业园区的嘉盛纺织工业园里,机声隆隆响,企业生产忙,“我们园占地500亩,园区入驻纺织企业76家,纺织机器有6100多台。”嘉盛纺织工业园法人芮健杰向记者介绍,园区企业大多采用先进的喷水织布工艺,利用水的喷射力引纬,进行织布,织造过程中没有硬性磨擦,织物质量好,年产纺织品5000万米,能实现销售额40亿元。

  纺织业作为传统高耗水行业,用水量大,用水成本高,行业发展为此受限,为助力行业前行,推动绿色发展,市水利局通过深入调研,结合现有节水工作管理条件,选取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作为首批实施合同节水管理试点的甲方。针对园区存在节水管理模式不科学、节水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员工节水意识欠缺等问题,水利部门引导企业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选择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即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乙方,为园区制定科学节水方案,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我们是去年12月1日与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正式签约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合同约定我们公司接纳甲方生产废水并每日提供1~2万立方米符合水质要求的工业循环水,园区企业根据提供的工业循环水量按月支付水费及污水处理费。”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高寒向记者介绍,项目采用“集成技术、收回投资、委托管理”的合同节水商业模式,即:甲方企业(金寨嘉盛纺织工业园)在项目建设中不出钱,乙方(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运营规模达4万立方米每天的园区污水处理厂。

  “实际上也不是真的‘白送’。”高寒介绍,后期通过支付水费的模式让公司逐步收回投资成本并盈利。“纺织企业是用水大户,污水必须经处理后才能排放,其实我们也想建设一座可以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站,但这笔钱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拿出来的。”芮健杰说道。

  这就是我市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合同节水”的新模式,即:甲方企业在项目建设中不出钱,乙方负责完成节水工程,后期通过支付水费的模式让乙方逐步收回投资成本并盈利,充分体现了合同节水管理的精髓。这种新型市场化节水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由政府在用水单位和节水服务企业之间牵线,引入市场手段实现节水目的。新模式合同节水不仅能让用水户在节水“小账”上受益,更能使城市在生态“大账”上受益。

  谁能得利——多方共赢资源得保护

  “我们一台纺织机器一天24小时大概用水3吨左右,产生的污水处理费需2.6元,处理回收后的中水按每吨0.8元供我们使用,也就是说一台机器排污和用水一进一出一天需要约5元的费用。”环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凡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且不说我们自己去联系污水处理有多麻烦,费用更多,就单说我们生产用水就省了很多钱,如果不是签订了合同节水,我们正常用水要3元一吨,现在用处理后的工业循环水给我们用只要0.8元一吨,日积月累,这可是一大笔钱呐。”

  合同节水成为开启市场化节水的“新钥匙”,带来了用水管理的精细化。安徽美自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全面摸清企业用水现状后,协助园区建立健全了节水用水管理制度,组建了用水管理领导机构,负责日常用水管控、协调。针对76家纺织企业,全部建立用水计量在线监测设施,实时监测企业用水状况,建立智慧用水管水平台,强化用水管控。

  “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的厌氧池和耗氧池。”在高寒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添加污水处理药剂,操作工在忙着清理浮沫。“我们采用‘气浮+厌氧+好氧+高密度沉淀+机械过滤’处理工艺,并将园区现有天然水塘作为生态氧化塘,为园区工业循环水提供调蓄;处理达标后的工业循环水将100%回用于生产,整套系统耗水环节仅为蒸发,实现了真正的废水‘零排放’,大幅降低了新水使用量,同时也降低了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

  合同节水新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技术企业风险小,节水项目采用他们的技术装备,节水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用水改造单位负担轻,节水改造的成本来源于省下的水费,这种先改造、再支付的模式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政府财政压力小,节水事业不再由政府一肩挑,只需在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好保障。

  “经测算,项目实施后,园区单位产品用水量仅为0.13立方米/百米,用水效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企业先进行列,园区用水重复率高达97.6%,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废水‘零排放’。同时,每年可节约新水量约405万立方米,节省水费1215万元,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节水与生态效益显著。”金寨县水利局水资源股股长许伟告诉记者。

  如何长效——抓好三个“关键人”

  何谓合同节水?六安市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石全告诉记者,是指节水服务企业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集成运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产品,对用水单位指定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以分享节水效益、收回投资收益为目的的新型市场化节水服务模式。具有保证长效节水效果、节约财政资金、降低用水户节水投资风险等独特优势,利国利民。

  而如何让合同节水走得更长远?石全认为还要靠三个“关键人”。第一个就是既当媒人又当监管人的水利部门,怎样更好地牵桥搭线,一手托两家,监管企业用水、节水;第二个就是使用者,如何能够守承诺、守信誉,按合同的形式支付给服务方费用;第三个就是服务方,如何保证投入设备的技术不断改进,而且在运营时能够保证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对于高寒来说,如何更精细化地对节水工作进行管理是下一步的课题,“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在技术上突破,继续优化完善计量设施安装,精准管控用水量,实现精准节水。”“我们的任务就是积极配合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引导园区企业养成节水意识,遵守节水制度,意识提升了,啥都好干了。”嘉盛纺织工业园法人芮健杰笑着表示。

  而石全则更关注加强政策支持,培育服务企业。“后续,我们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节水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等领域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节水贷’业务,为用水企业单位、节水项目和节水服务提供便捷优惠的金融支持,切实助企纾困。”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积极引导更多的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参与合同节水管理,壮大节水服务市场,培育发展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高、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大量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强节水技术服务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实施合同节水管理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工业节水新样板,为全省乃至全国其它地区推行工业合同节水管理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和谐。(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金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