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土地大托管 托起致富梦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4-07 08:50:04 【字体:

  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舒城县千人桥镇,杨柳吐绿,百花增香,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三汊河村农户曹光华正在用刚买的无人机给自己的小麦地追施拔节肥,看其娴熟地摆弄手机的身影,俨然是一个无人机操作“老把式”。“农业无人机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作业质量好、成本低、适应能力强,农业高科技真正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种田方式啊!”曹光华一边忙碌,一边感慨。

  2012年以来,曹光华与妻子一直经营着流转来的100多亩耕地,每年纯收入8—10万元左右。曹光华说,之前由于耕种面积小,购置大型农机具不划算,自己日常农业生产除旋耕外,播种、施肥、收割等耕作全部租用其他大户机械,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生产成本。一直到2022年村里开展了土地大托管后,今年他一下子从村集体那里租赁了近300亩耕地,实现了他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这不,目前已购置了一台无人机。下一步,他还打算购置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台插秧机。“这几年种田效益很好,我一直想扩大土地流转面积,但是周边群众不好协商,始终没有实现,这下好了,有了土地托管,我直接从村集体手中就可以租赁,不用再担心面积问题,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说起土地大托管带来的好处,曹光华满脸都是喜悦。

  千人桥镇下三村粮食种植大户段启虎告诉记者,他家流转耕地300多亩,之前有120多亩耕地是从“二道贩子”手中流转过来的,为此他每年增加流转成本1万多元;现在与村集体直接对接,每年能节约成本1万多元,他也要为政府的这一惠民政策点赞。

  土地大托管不仅方便了承租户,也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70多岁的陈本前是下三村小横埂村民组村民,孩子们都在外务工。他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几年前就干不动农活了,自家承包的6亩多耕地全部流转给了大户种植。虽然与大户签订了流转协议,每亩每年租金400-450元,但租金不稳定。2020年发洪水那年,由于流转的大户经济损失惨重,他家一分钱租金没得到。2022年他把耕地全部委托流转给村集体,去年虽然遭遇多年未见的大旱,部分粮食减产严重。但按照合同,去年12月份,村集体还是把2600多元流转金及时打入他家的银行卡里。陈本前说:“现在旱涝保收,实在是太好了。”

  千人桥镇属传统农业大镇,耕地面积5.7万亩,素称“鱼米之乡”和“舒城粮仓”。据镇分管负责人唐国庆介绍,2022年3月份,该镇借鉴学习淮南等先进地区“大托管”经验,在全镇21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土地经营权集中委托流转,20天时间全面完成了5.7万亩耕地流转任务。村集体与小农户签订托管合同,约定面积和租金,合同一定五年。同时镇上出台文件,以土地入股合作的形式,与经营大户签订流转经营合同。经营权托管到村集体,为良种推广、制种和优质原粮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文件规定村集体可以按照20—50元/亩的标准收取管理服务费。仅此一项,全镇21个村集体每年累计增收80多万元,各村土地流转面积不同,多的增收八九万元,少的也有三四万元。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为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唐国庆表示,下一步,千人桥镇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逐步化解土地大托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努力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成效,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武玉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