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开好局】“能人”挑起乡村振兴大梁
“稻虾生长是相互促进的,稻田里的秧苗可以帮助虾苗遮阳避暑,养虾最讲究水源的纯净,加上我们种植过程全程生态绿色,不打农药,施用有机肥,水田变成了一个生态的循环系统。稻虾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稻虾双丰。”近日,叶集区姚李镇双宏村的乡村能人、“本土级”科技特派员周建新正给养殖户彭立万指导稻田“养虾经”。
“听您这么一说,的确是这么个道理,下一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彭立万兴奋地说。这两年,周建新负责指导漫山红村彭立万等养殖户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养殖基地有多少道田埂,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在哪里,几条水渠他都了如指掌。
被聘为乡村科技特派员以来,周建新感觉肩上多了一份使命和责任,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种植养殖科普知识,经常去村里农家书屋翻阅《农业科普知识大全》《稻虾共生经验集锦》等书籍,多次参加区镇农业部门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不断“充电”。
前不久,彭立万家有一块稻虾田里出现少量虾苗死亡,一家人心急如焚。周建新了解后,立即来到稻虾养殖基地附近观察周围环境,并进行水质勘察,仔细分析虾苗死亡原因。经过了解分析,原来稻虾田上游有少量畜禽粪便流入虾田,水质变异是造成虾苗死亡的“罪魁祸首”。在周建新的指导下,彭立万不仅把上游的脏水源头堵住,还把田里的水放得一干二净,又重新灌入汲河优质水源,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虾苗死亡的现象。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优势,把一些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事、能干事的乡土“能人”的潜能挖掘出来,让他们在广袤农村发挥才干、施展才华。叶集区姚李镇种植大户周建新、养殖大户胡明全、返乡创业青年徐志红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乡土人才,先后被选聘为乡村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能人效益,让乡村能人“挑大梁”,为当地农村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乡村要振兴,关键靠百姓,要想产业兴,还得靠“能人”。近年来,姚李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与镇农技人员合作制度,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科技赋能,加速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我们通过精准引进、培育农业人才和乡村能人,让一些本土人才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挑起了大梁。而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效益的运算模式,实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姚李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罗保成说。(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通讯员 程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