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强化依法治水 守护一方碧水
六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战野

编辑:吕梁 来源:皖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22 08:55:08 【字体:

61345321c5f24cc69d33cd056b5869b7.jpg

红石嘴水利枢纽

4f454d9a0db0419c91a4dc989ab9db1a.jpg

水韵六安

49dc33e7a16a42a1a420cbba74183e96.jpg

九里沟水利文化公园

8e26f3b158554084a2695a135b5810e8.jpg

横排头水利枢纽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第三十三届“安徽省水法宣传月”开始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加速变革)。我国纪念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对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定不移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力的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水利是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必须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系统规划,做好战略预置,前瞻性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水利工程,适度超前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提升网络效益,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是重要控制性要素。必须立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制度政策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市场化配置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协同环境,有效发挥水作为基础支撑和控制性要素的引导约束作用,促进质量效益型集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水安全是基础性长远性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防灾减灾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中的重要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各类要素、各方资源、各种手段,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利是命脉所在。必须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科学谋划农田灌溉发展,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灌排体系建设,为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水利支撑。

  六安是水利大市,六安市水利工程体系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淠史杭灌区和合肥都市圈不可替代的重要水源,是淮河干流和巢湖不可多得的清流活水,具有国家和流域重要地位。

  近年来,六安市通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水安全基础环境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进一步改善。2022年全市共落实水利投资65.07亿元,较2021年增长34%;完成投资61.8亿元,较2021年增长28%;双双突破60亿元大关,创造我市水利建设史上的新记录。一大批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明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全面铺开、快速推进,杭埠河治理工程主体完工、正在收尾,淠河城南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即将竣工。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旱必抗、有苗必保,有水调水、无水打井”的部署要求,综合运用“蓄引提调”等措施,有力保障了570万亩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为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将水土流失治理、幸福河湖建设等水利工程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红色资源开发等相结合,建设示范幸福河湖。

  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现阶段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与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防洪减灾体系还有短板,中小河流未进行系统治理;山区、灌区末梢、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大旱年份供水保证率不高,个别地区居民饮水受影响;部分中小水利工程距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差距较大;建设管理、投融资、调度运行、水权交易、水价改革等工作还需要持续深入。基层水利队伍力量薄弱,行业能力建设、效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水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采取更加有力举措。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五水同治”。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水利为民造福的历史使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己任,努力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有机统一,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深挖我市河湖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五大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筑牢防御水旱灾害防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快完善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不断加强对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风险感知,始终坚持以防为要、以预当先、以实托底,落实落细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聚力建设健全现代化“六安水网”,稳步推进淠河城南水利枢纽、杭埠河治理等重点工程收尾,快速推进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以及新一轮史河、淠河治理等一批刚开工或即将开工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农村饮水工程、水资源配置、水系连通等工程,进一步构建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集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六安水网工程体系,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总量控制,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全面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5.23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3%、2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5。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企业、园区、高校等节水载体建设。积极推动水权交易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更好把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持依法治水管水,促进人水和谐共生。强化依法治水,完善机制建设,保障水利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河湖长制机制优势,深入实施“一河一策”,加强江河湖泊保护修复和生态流量管控,还河湖以休养生息空间。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法水事行为,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深入研究皖西治水历史中形成的水文化,强化水门塘、七门堰、淠史杭等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淠史杭精神内涵与价值,全力配合做好淠史杭精神申报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好治水先贤和当下“河湖卫士”的治水护水故事,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良好风尚,促进幸福河湖共建共治共享。

  新征程承载新使命,新使命要有新担当。在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六安水利篇章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