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女儿 绽放皖西】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记安徽省三八红旗手钱元玲
“这几天我要去安农大培训,回来以后我将把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传授给父老乡亲,运用到我们农场的发展中,带领大家一起共同增收致富。”三月,阳光和煦,草长莺飞。舒城县钱元玲家庭生态农场负责人钱元玲一刻也没有闲着,她正谋划着农场新一年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1973年出生的钱元玲家住舒城县南港镇公义村,十几年来,她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闯劲,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采用“电商+农场+农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特色农副产业,让十里八乡的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后,钱元玲不忘初心,积极带领家乡父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着力破解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成了远近闻名的“巾帼创业”代表人物。
1996年,钱元玲在南港街道经营一家裁缝店,因为懂设计,街坊邻居都喜欢到她家做衣服,小店经营得很红火。正当日子越过越好时,她的爱人杨荣伍却从陶瓷厂下岗了。一个机缘巧合,夫妻二人笃定决心回到老家公义村办养殖场,养了几十头猪,还承包了3.2公顷鱼塘。结果,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经验,第一年猪崽就遭遇了口蹄疫,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赔了6000多元。“前后投入了18万元,全部打水漂了。”回忆创业失败的经历,钱元玲若有所思,她说:“自己就是个不服输的性格。”于是,她和爱人四处奔走,虚心向防疫员和兽医请教,向周边老养殖户学习经验,他们还经常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购买养殖相关书籍潜心钻研。夜以继日钻研,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夫妻二人从“门外汉”成了生猪养殖行业的“好把式”。
公义村马井村民组已脱贫户王立翠丈夫意外瘫痪,两个女儿都在上学,万般无奈下她找到了钱元玲,提出了想跟她学习养鸡的想法。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钱元玲逐年帮她扩大养殖规模,最终如期脱贫。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其大女儿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小女儿正在读大学,丈夫的身体也逐渐好转,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今年我又养了400多只鸡,有什么不懂的给钱总打个电话就解决了,这几年多亏了她啊!”提到钱元玲,王立翠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和王立翠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年近六旬的汪昌兰儿子出了车祸,儿媳离家出走,在一次培训现场,她主动找到钱元玲说明情况。钱元玲到她家实地考察后,鼓励她从100只鸡开始养起,然后逐年扩大规模,最多的一年养了800多只。“我相信她,也不怕卖不掉,钱总会帮我们兜底销售。”汪昌兰告诉记者,因为养鸡,这几年家里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了。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钱元玲多次带着农场的土猪肉、土鸡等,参加合肥、上海、北京等地的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展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各种产品供不应求。不仅如此,她还借助电商平台将村里其他农户家的散养家禽、家畜卖到了更远的地方,让大家都能稳定增收。2022年,舒城县钱元玲家庭生态农场销售额达到9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00多户农户发展畜禽养殖等,吸纳留守老人及妇女就业100多人。并且,她还每年邀请畜牧专家为女同胞培训300余人。该农场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级龙头企业”等荣誉。钱元玲个人也先后获得“安徽省优秀农民工”“安徽省优秀产业带头人”“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些年虽然很忙很累,但我感觉忙得有价值、很开心。”钱元玲坦言,有时候也想稳定经营,不再扩大规模,但是只要一有群众找上门,她又忍不住想帮别人一把,所以她会继续努力做好农场事业,带领家乡女同胞生产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农副产品,为家乡乡村振兴事业贡献绵薄之力。(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