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休养生息” 实现生态价值
霍山县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突破口,立足加快推动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充分挖掘林业绿色生态价值,聚焦“休养生息”模式,增强林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走出了一条绿色资源变资产、资产引资本、资本促产业的绿色发展新路。
聚焦“休”字,保护绿水青山。建立“三级林长+护林员”网格化管理体系,森林专人“管”。设立三级林长504名,聘用全职生态护林员538名;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聘用村民组长兼任护林员3167名。全县范围内“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强化林业执法队伍,违法坚决“办”。设立全省为数不多的建制完整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辖6个林业执法中队。近年来,每年办理林业行政案件100宗左右,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有力保护了全县林业发展成果。健全森林防火体制机制,安全防线“牢”。在全省较早建立完备的县乡村三级森林防火队伍体系。现有县级森林防火队伍3支、乡镇和国有林场森林防火中队17支、重点村森林防火小分队81支,共有专兼职防火队员620人。备有风力灭火机、油锯等灭火器械400余台、无人机7台。
聚焦“养”字,厚植绿水青山。增绿增效成果丰硕。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一批林业项目,稳步增加森林面积,不断提升森林质量。2022年,霍山县完成人工造林5592.4亩、油茶低改项目3000亩、封山育林40000亩,退化林修复20025亩、森林抚育36677.5亩;完成互联网+义务植树80.19万株。成功创建1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省级森林村庄。植物保护持续发力。印发《霍山县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从源头上规范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准入与管理;编制古树名木保护修复方案,2022年修复古树102株,应急抢险救护古树10株;向农户发放《严禁采挖、交易兰草告知书》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7万余份。森林经济强力推进。出台《霍山县推进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扶持竹林经济发展,已完成高效笋材两用林建设4200亩,竹林运材道建设200公里;因地制宜推动林下经济发展,2022年完成林下种植业面积超5400亩,林下养殖业面积达2500亩。九仙尊石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获评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太平畈霍山石斛产业示范园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聚焦“生”字,唤醒金山银山。为林业资源“定量”。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全面分析全县林业资源种类、总量、空间分布和各分项目数量的底数,掌握林业自然资源资产总量规模、资源质量、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市场价值的真实动态存量。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为基础,在东西溪乡开展林业“三变”改革,在但家庙镇开展“三权分置”改革,开展集体林权调查登记试点。目前,首批17宗林权不动产登记证已发放到户。为资源转化“定向”。设立县委生态办(全省唯一),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方向,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探索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林业生态项目为依托,做强毛竹、油茶等优势产业,做优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做大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出台《霍山县扶持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助力林业生态产品加速进驻市场。为林业生态产品“定价”。在全省率先编制《霍山县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现实困境。经专业机构核算,2021年全县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达693.233亿元。其中,供给服务价值69.801亿元、调节服务价值526.996亿元、支持服务价值52.236亿元、文化服务价值44.2亿元。
聚焦“息”字,收获金山银山。绿色资源引活水。积极稳妥推动林权抵押贷款,让林权“变现”,换取“源头活水”反哺林业发展;创新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扎实推进“五绿兴林·劝耕贷”,推广林权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加大林业生态招商引资力度,2022年,吸引15.3亿元社会资本等投入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领域。生态保护现收益。印发《霍山县公益林跨乡镇补进补偿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建立淠源渠水生态文明治理工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协议落实生态补偿资金。2022年,补偿公益林面积162.86万亩,补偿资金2705.01万元,惠及农户56836户;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5.44万亩,补偿资金86.54万元,惠及农户5137户。绿色经济创效益。经多年努力,霍山森林经济效益初显。2022年,毛竹产值达9.02亿元,油茶产业产值1.2亿元,林下种养业超5.4亿元。倾力打造陡沙河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和真龙地村、宋家河村2个森林旅游康养特色村,辐射全县全部16个乡镇,形成霍山最美旅游环线;风景道沿线10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分享康养旅游发展红利,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孙琳岚 刘 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