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聚焦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行】产业兴旺撑起振兴“脊梁”
——裕安区单王乡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工作见闻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3-07 08:51:51 【字体:

  初春时节,麦苗青青,日前,记者来到裕安区单王乡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示范片,看到位于示范片中的张湾村河畔500亩麦苗长势正旺。眼下,麦苗即将进入拔节的关键时期,当地村民穿梭在麦地,为小麦进行拔节生长前的喷药除草。

  而在往年,这些地处淠河沿岸,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黄金土地却因为缺乏劳动力被闲置的东一块、西一块。去年7月份,村里通过各种努力,将这些闲散土地重新整合到一起,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将土地重新整合盘活,进行规模化种植。根据目前的长势,该片小麦预计收成每亩将达到600公斤。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以农业为主导的单王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整合盘活闲散土地,提高岗区旱地产出效益等,扬长避短,把相关产业做强、做旺,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稳健。

  “我们张湾村有3100多人,在家的只有580多人。多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耕种就成了比较吃力的问题。”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张镇介绍说,村里跟老百姓协商,支付每亩500元租金,把闲散地流转过来,通过连片种植,提高产量,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为了增加土地效益,在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同时,合作社还栽种小香薯和甜玉米等经济作物。

  “以前担心自己老两口年龄大了,种地吃力,又不忍心抛荒,现在这样好,我在这帮忙做活,一天还有100块钱的工资,很满意。”60多岁的张湾村村民张继聪和老伴一边在家带孙子读书,一边在合作社就近务工,儿子和儿媳在上海打工,家里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里同时有了好几份收入。

  不光盘活了土地,促进了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收入。“一年我们这个土地按照两个季节,小麦之后下一季我们准备种植100多亩小香薯,其他的种植甜玉米,在支付群众土地租金和工资外,能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非常可观的收入。”张镇介绍说。

  与张湾村这样的湾区不同,该乡的梁泊村多山岗地,因为水源不足,以前只能种植花生、玉米等旱地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在经过反复调研后,瓜蒌子种植成了该村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瓜蒌易栽种好管理,病虫害少,生命力强,见效益快,并且全身是宝!”提起瓜蒌,梁泊村党支部书记胡贤杨告诉记者,瓜蒌最适合生长在冬暖夏凉的低山区和中山区,特别是向阳的山坡,梁泊村非常适合瓜蒌种植。

  梁泊村从群众手中将流转过来143亩山岗地进行平整,目前工人们正忙着搭架,为3月中旬的瓜蒌种植做好准备。参照同乡双桠等村的多年种植经验,瓜蒌子种植可实现每亩4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鸡舍里现在养殖有22000只海南飞品种的蛋鸡,两个月后就可以产蛋出售,产蛋率在97%左右,这两年的经济效益都比较好。”该乡张集村集体经济蛋鸡场内,技术员郑家团一边忙着调配饲料,一边向记者介绍说。

  一只只蛋鸡正在笼子里整齐进食,鸡舍环境明亮清洁,蛋鸡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张集村集体经济蛋鸡场位于单王乡和顺河镇接壤处,属山岗地区,山清水秀,利于蛋鸡养殖。蛋鸡场的建成,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很大收益。同时成立的养殖营销协会,立足基地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蛋鸡养殖增收致富。

  “近年来,单王乡持续抓好做活土地和特色产业两篇文章,努力实现产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和美乡村。”单王乡党委副书记陈久员介绍说,作为农业乡镇,单王乡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以产业规模经营为抓手,转变传统农业“提篮小卖”模式,规划建设了蔬菜、瓜蒌、黄桃三大千亩种植基地和白鹅、蛋鸡两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块的产业布局,努力探索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世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