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造工业强市主阵地 争当全市赶超发展排头兵
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建区30年来,从昔日六安城市东郊古皋陶墓周边贫瘠杂乱的荒岗田野起家,到2021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70亿元,建成区面积从首期开发的0.98公里起步,扩大到35平方公里,以占六安市0.5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约7%的经济总量,以蝶变跃升之势实现了跨越发展。
2013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将六安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牢记和践行国家级经开区的使命担当,强化主责主业意识,坚定不移聚焦“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功能定位,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改革勇气和精神,奋力推进“双招双引”,大力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栽工业项目之树、收“积树成林”之效初步显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园区铺展开来。
壮大“工业林”:
筑牢“经济支柱”发展基石
招大引强有力度。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主责主业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将招商引资重点转向5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研究制定产业链链长制,建立健全“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分管领导主抓招商、职能部门全员招商”工作机制,聘请专业招商顾问,同时与深创投、省创谷、市产投等积极合作,集中人员力量,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2018年以来,共吸引150家工业企业入区发展、引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3个,累计吸引外资4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424.68亿元。
同时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等机遇,一路向东发展,与松江经开区建立战略合作,组织长三角上市公司企业家座谈,积极谋划和推进“合六产业一体化”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链”上合肥部署要求,快速谋划约5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积极对接蔚来汽车、比亚迪集团,成功引进7个蔚来汽车一级配套商投资项目,其中5个上市公司投资项目,刷新年度引进上市公司投资项目数量记录,刷新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取得实质性工作量的“开发区速度”。
项目建设有热度。近年来,开发区尤其重视项目落地成效,持续实施财政投资重点工程建设、土地收储报批、征地拆迁、融资保障等计划“四划合一”,推动资源要素跟着工业项目走,实实在在地抓出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建立重大招商项目“一事一专员”通道,主动服务、靠前服务,针对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分类分级从快协调办理,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重大项目推进瓶颈,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区内新项目落地转化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多测整合、多验合一”,推行工业项目“交地即发证”,五粮泰生物、弘名电子等项目实现土地和不动产权证“零时差”交付。
产业发展有强度。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致力于产业立区、工业强区,出台“1+1+N”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每年安排30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奖励企业,对重点企业产业实行“一产一策”“一企一策”,经过辛勤耕耘,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培育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健康等三大重点产业,集聚了博微长安电子、星瑞齿轮传动、江淮永达机械、中财管道科技、墙煌彩铝、瀚海新材料、华润雪花啤酒、华润怡宝水等一批重点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0家,占六安市的12%;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2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20亿元企业2家,上市公司2家。
2022年,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30%,工业投资增长40%,技改投资增长50%。
汲取“新动能”:
加快“工业基石”迭代升级
作为安徽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开发区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分别达到74家、65家,占六安市总数量的近四分之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工业设计中心17家;累计开发安徽省工业精品16项。2021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1个百分点。
坚持“强大优中育小”三管齐下,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实行“ABCD”分类管理,深挖企业发展潜力,推深做实工业重点项目“积树造林”工程和规模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近年来累计实施技改项目435个,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长江精工、中财管道、星瑞齿轮、华润雪花啤酒、华润怡宝水等一批10亿级骨干企业稳步壮大,瀚海新材料、五粮泰生物、永成电子、中威达机器人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先后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家。
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革新,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将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三化融合”,加快区内工业转型升级。截至2022年底,开发区已拥有省市级数字化车间11个、智能工厂4个。在全市率先启动“5G+工业互联网”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制应用改造实施方案,2020年以来,已先后推动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14个,其中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入选全省首批5G创新十大应用;索伊电器中央厨房项目成为全省首个5G+智慧餐厨项目;长江精工建设的“项目全周期管理APP应用”获国家级工业互联网领域优秀解决方案。通过5G赋能,促使企业运营成本下降20%,带动产能提升10%。
打好“组合拳”:
助推“工业发展”轻装上阵
牢牢树立经营园区理念,聚焦提质增效,持续做好土地节约集约文章,推动“亩均论英雄”观念落地生根,园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连续4年下降率8%以上。
亮剑存量资源,激发土地活力。近年来,六安开发区密集出台了《低效闲置用地处置的意见》《土地收储实施细则》《收储奖励办法》《工业低效土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建立国土、招商、规划、发改等多部门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梳理更新工业土地台账,分类施策,持续唤醒“沉睡”资源活力。2017年以来,先后下发限期整改等通知书40余份,约谈企业50家次,累计盘活“僵尸企业”23家2533亩,逾20万㎡闲置厂房重焕生机;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474.8亩,清理处置闲置低效土地30宗2635亩,置换引进富申冷机、AI智能洗衣机生产基地、瑞利达新材料、鹏盛新材料等一大批优质工业项目,新增投资34.7亿元、年新增产值达30亿元,宝利嘉纺织、凯旭服饰、力克机械等实现当年处置、当年投产、当年入规。
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精准供地。积极落实“增存挂钩”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土地供应计划,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引导和联合审查,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需求。落实差别化供地,对单位产出高的企业给予优先保障。全面推开“标准地”改革,落实园区规划监管,破解用地制约瓶颈,中财管道四期、工匠超纤、富春网营物流、鹏达纺机等一大批项目在土地供应上跑出了“加速度”,实现新项目快速落地。
优化“软环境”:
激发“经济主体”发展活力
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全区上下营造齐心协力狠抓服务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强化为企服务。牢固树立“以企为本、服务至上”理念,用真心真情服务好企业,做到为企业服务没有“不”字,对企业办事不能有“等”字。持续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结合“千名干部联万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基础工作提升年”“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等活动,主动向前一步,深入区内企业开展一线办公和走访服务。2020年至今,累计收集办结问题3000余个,办结率达97.61%。在区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全面缩减行政开支,挤出22%的公共预算用于支持企业发展,2020年以来共落实减税降费12.33亿元,兑现各类政策奖补资金6.91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68.34亿元,坚决与企业共克时艰、抱团发展。
持续深化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改革总体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互联网+”政务服务“两制度、两窗口”、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注销等领域改革,积极推进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的“四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全力破解阻碍发展的“堵点”、企业的“痛点”和群众办事的“难点”。认真承接落实好上级赋权99项,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审批、“交地即发证”、帮办代办等特色服务,积极推行各窗口单位涉企服务联动机制,稳妥实现“开发区的事在开发区快办”。
完善基础保障。聚焦区内重点行业发展需求,成功申创3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江精工获批全省“十四五”首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聚焦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强园区顶层规划设计,组织修编“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环卫等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产城融合,强化配套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现代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六安)智造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园区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
作为六安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十四五”期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围绕打造全市“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目标,立足新形势、紧扣新目标、把握新机遇,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争先进位不动摇,持续实施经济发展“1234”倍增计划和工业强区“2312”工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奋力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跑出工业发展加速度。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打造2个百亿级产业、培植3家以上50亿级企业、壮大10家以上10亿级企业、发展20家以上5亿级企业,实现工业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