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 勇敢逐梦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学生 储晓琦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用好鲜活的历史教材,讲好红旗渠精神的当代故事,务实重干,笃定前行,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
林州市原名林县,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县份,这里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自己的双手,经历十个寒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一举改变林县千百年来严重缺水的自然状况,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创新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它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曾鼓舞着人们克服困难建设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种民族气节。在红旗渠长达10年的修渠岁月中,林县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在荒蛮险峻的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一副铁肩,一身志气,“没有资金自己找,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渠修到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毅力和韧劲,终于修成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干旱缺水,在历史上长期困扰着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修建红旗渠,既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拥护、就响应,依靠人民修渠,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人间奇迹。在艰苦的年代里修建红旗渠,把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与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多项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工作合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了红旗渠修建的根本经验,成了红旗渠精神的本质要求,这也正是我们党的事业一百多年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在红旗渠建设中是高度统一、相互促进的。因为缺水,林县人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能洗三回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结婚,最后一次就是去世。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县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大家修渠治旱,并提出了林县水利建设的新方向。他说:“要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我看有三条,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二是把地上的水挖出来;三是把外地的水引进来。这三条咱们做了两条,但很不够,第三条从外地引水还没有开始。要在这一条上下大功夫。现在需要我们打出去,到山西境内把漳河水引来。”
红旗渠精神孕育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其艰苦奋斗、造福人民的精神本质永不过时。林州人民在数十年的创业与发展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发扬光大红旗渠精神,丰富和发展红旗渠精神,使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成为促进林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人民创业不止,奋斗不息,使林州面貌发生了深刻惊人的变化、由一个封闭落后的贫困山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富裕的县级市。从修建红旗渠、发展建筑业,到向工业化和小康目标迈进,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战胜困难,争创一流的强大动力。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马有金在修建红旗渠期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修建红旗渠的工友曾看到马有金指挥长往喝的水里放东西,他们还以为放的是糖,结果问了才知道,放的是盐。因为喝盐水容易渴,渴了就得喝水,喝水就容易饱。正是有着一位位和马有金指挥长一样无私奉献的人,才让红旗渠得以修建,才能造福世世代代的林县人。
红旗渠精神是一本加强思想、弘扬正气的生动教材。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引导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使人们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在全社会倡导敬业创业精神。作为发扬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事,反对奢侈浪费教育的内容,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有效形式与生动教材。
红旗渠精神应该被传承,应该被世人所铭记和学习。而我的家乡安徽也有着和红旗渠精神一样令人敬佩、值得人学习的淠史杭精神。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阶段,江淮大地发端并孕育了淠史杭精神。“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凝聚起皖西人民的澎湃力量,白手起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灌区工程——淠史杭工程,让汹涌江河变成安澜清波,造福无数百姓。
淠史杭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灌区的全称,它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通过横排头、红石嘴、牛角冲和梅岭等枢纽工程,引上丘陵高岗,发展成为三大灌区,并通过渡槽沟通江淮水系,形成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养殖、城镇供水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淠史杭灌溉工程使昔日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
从1958年8月19日工程开工,历时14年。每天上工有50多万人,最高上工人数达80万人。每个民工1个工日补助0.25至0.5公斤口粮和1角钱菜金,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广大群众团结一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甘心奉献不求回报。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木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根,旧钢铁437吨,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农民的各种投资,足足占工程总投资的大半!
淠史杭渠道总长25000多公里,光支渠以上的渠道就长达4728.9公里。10米以上深切岭98处,最长4公里,最深24米;10米以上高填土48处,最高填土17米;渡槽2座,全长896米,距离地面27米;大小建筑物12万多座;中小型反调节水库1000多个。整个工程的土石方量近6亿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垒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可绕地球15周半。
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民族,可以高傲地立于天地之间。
过去丰水年份洼地洪涝成灾,枯水年份干旱成片。如民谣所唱:“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赤地千里,杯水千钱,斗米千钱”。大家的无私付出使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了,灌区内再也没有闹过饥荒,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百业兴旺。
人间天河淠史杭,不仅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更是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奋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积淀与传承动人的伟大精神、赓续与拓展瑰丽的精神谱系的历史。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需要追根溯源,真正搞清楚“从哪里来”,才能更加坚定“到哪里去”。
江淮大地孕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