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乡村书记说特产】产业先行托起乡村振兴富民梦
——霍邱县宋店镇南北四村产业发展见闻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我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皖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报今起开设《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乡村书记说特产》专栏,充分报道各地干部群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埋头苦干、团结奋斗,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同时,皖西日报社映山红融媒体工作室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书记的第一视角,介绍本村特产,推介六安好物,凝聚新力量,奋进新时代,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段时间,我们南北四村种植的金丝皇菊进入采摘期,今天集中采摘,带动了周边40多名村民劳务增收。采摘后的金丝皇菊,我们统一运到村内配套的专用烘干房筛选、摆放、烘干。”11月8日,霍邱县宋店镇南北四村第一书记刘欣对记者说。
阳光照耀下,霍邱县宋店镇南北四村的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一片片金丝皇菊金灿灿,个头饱满。刘欣向记者透露了他们这里的“种植经”。原来,基地坚持“地上+地下”共作模式,地下养殖了地龙,也就是蚯蚓,蚯蚓不仅能够疏松土壤、改良土质,其产生的蚓粪还是营养丰富的天然有机肥,极大有利于金丝皇菊的生长,大大提高了亩产效益。今年,15亩金丝皇菊喜获丰收,产量高、品相好。
跟随刘欣,记者一行又来到了南北四村金丝皇菊专用烘干房,这里的工人们有序忙碌着,手法熟练地将从基地采摘的一朵朵金丝皇菊均匀地双层铺排在筛片中,然后整齐堆放在成套架子上,送入烘干设备。
“每一批金丝皇菊经过72小时以上中高温烘干后,我们会按朵进行独立包装,制成金丝皇菊花茶礼盒成品。此外,我们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依托我们村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销售。去年,基地试种了5亩,取得远超预期的经济效益,像这样深加工后的精品菊花每朵零售价可高达5元,亩均经济效益至少1.5万元,预计总产值可达40万元,有望帮助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刘欣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南北四村看到,除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一片忙碌的采摘景象外,245省道沿线近2600亩的高标准农田整治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而散的“巴掌地”蝶变为“连片田”,配套道路硬化、渠埂修缮、涵闸更换等基础工程,促进良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促进传统稻麦种植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甲鱼温棚养殖项目,一期近20个钢构大棚即将投入使用,二期也在同步建设。
如今的南北四村,光伏、稻虾、甲鱼、金丝皇菊、地龙等产业蓬勃兴旺、遍地开花,一张张村级名片精心打造,广为称赞。而曾经,这个皖西大村还是安徽省重点贫困村,长期饱受“地理环境较差、土壤条件恶劣、支柱产业单一”等因素制约。
2017年,南北四村由中央企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对口帮扶,先后派驻两名第一书记。现任第一书记刘欣自2019年9月选派驻村以来,始终秉承“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既帮助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又先后组织村党员群众赴上海、亳州、苏州等地开展十余次产业考察学习,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预计可突破60万元。
几年来,南北四村利用中国信保拨付30万元新建500亩高标准稻虾综合种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投资150余万元建成56亩地龙立体种养产业基地;并以“绿色、优质、提产、增收”为目标,引进黄桃、乌梅等高产值品种。推动地龙网箱入户养殖项目获省科技扶贫示范项目立项并顺利通过验收,帮助30户脱贫户首年增收超2000元;围绕金丝皇菊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定点帮扶的宋店镇看湖墩村、六安市司法局定点帮扶的河口镇柏树林村创建全县首个乡村振兴产业联盟,构建本土品牌,帮助脱贫户、低保户稳定就业,年均增收近2万元,带动周边农户临时劳务增收近10万元。规模化发展甲鱼温棚养殖项目,总投资约2800万元。除带动周边农户土地流转和劳务增收外,更有望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少于10万元。
发力加工仓储,打造二产“新引擎”。南北四村科学谋划、因地制宜,重点布局冷库中心项目,是集加工生产、冷冻仓储、电商运营、物流中转于一体,预计今年11月底完工交付,有望补齐生鲜、水产链条短板,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约100个,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少于30万元。
“这几年,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乡亲们的干事热情。让乡亲们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人都有固定的收入,让他们对全村发展、对产业致富有一个好盼头,共同奋力打造风气正、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样板。”刘欣说。(王正超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