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非遗“记忆” 传优秀文化
中秋节间,裕安区许多学校组织开展了教师节与非遗文化、中秋节日相结合的文娱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技艺中迎接中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从小树立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9月8日的清晨,城北小学的文化长廊上围满了参加“中秋趣味游园会”活动的小学生。猜灯谜、制月饼、剪纸、画糖人······既能够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亲手体验中华非遗技艺,让现场的学生们大呼过瘾,玩得不亦乐乎。
“今天我猜了灯谜,看了怎么画糖画,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我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三(4)班的江浩宇小朋友兴奋地说。
手工制作月饼的展台边,一群小学生们围成了一个大圈,大家都睁大了眼睛,细致地观察老师每一步的操作,有样学样一步步制作,生怕漏掉了什么,不一会一个个精美剔透的冰皮月饼制作完毕,同学们都双手捧着自己的成品,向老师展示着自己的杰作。“今天我学会了手工制作月饼,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今天我玩得很高兴。”三年级的刘祯柯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刚做好的月饼。
糖画展台这边,随着老师手里的铜勺上下不停的抖动,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玉兔”诞生了,围在展台旁的孩子们不禁发出一次次的感叹,都跃跃欲试,想把自己心中的中秋也画出来。
“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文化长廊边上,几个低年级的小学生们正在围着一个灯笼上的谜题默念着,细细推敲着谜底。“是月饼!月饼就是有方有圆,还甜甜的,中秋节才能吃到”,猜到答案后,几个学生赶紧举起小手,争相跟老师报告。
“这样,要先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好要剪出来的动物雏形,沿着边剪……”在非遗传承人张玉柱老师的手把手教学下,孩子们剪出了形象各异的纸玉兔拿在手里把玩。
“通过这种现场展示、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了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也让孩子从小树立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非遗项目传承的保护者。”城北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孙娟表示,将继续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体验非遗技艺之美。
9月9日上午,雷锋路小学就非遗竹编课和茶艺课开展了“秋月映非遗 竹茶迎佳节”的活动。
竹艺工坊里,竹编非遗传承人邹红老师给同学们一边讲解中秋节的习俗,一边教孩子们如何一步步用竹片编织小灯笼。作为竹编课上为数不多的小男生,心灵手巧的江昊朗第一个编织出了班里最好看的玉兔竹笼。“我学了两年竹编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有很大的感触,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用双手把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江昊朗认真地表达着。
不一会,大家陆陆续续都完成了手里的竹编作品,兴奋地将竹灯笼里的灯点亮,整个工坊里灯光闪烁,很是好看。五年级的胡晓钰对和中秋节相结合的非遗手工课非常满意,“我今天收获很多,我了解到了中秋节的来历,感受到了竹编的魅力,我希望以后能更多接触到中华传统工艺。”
这边的茶艺室里,六安瓜片制作工艺传承人顾修莉老师也正带着学生们学习六安瓜片的文化历史,伴随着舒缓的古筝曲,孩子们用茶艺工序亲手沏着一壶壶瓜片茶,献给了在场的诸位老师们。“因为我们六安有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所以我想要深入地去了解,去传承它的博大精深,也借着奉茶,表达对老师的感谢。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皮妙彤小朋友轻盈地迈着方步将一杯杯绿茶端到自己的授业恩师的面前。
据悉,雷锋路小学的竹编作为非遗特色校本课程最近还获得了安徽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评选双项一等奖,下个月起还要在全国巡演。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崔忠琼老师说:“我们也是借着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将这些非遗文化在校园里面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像竹编、茶艺、泥塑,让更多的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能够把我们的这个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卫鑫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