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蝶变,一路高歌——六安市公共交通十年发展侧记
十年征程,同心筑梦。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的正确领导下,公交行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踏着改革创新的步伐,向着新时代新征程阔步前进。
优化公交线网布局。10年来,先后新开通城区、城乡、镇村公交线路121条,现公交线路总计达143条,较2012年的22条增长85%;线路总长度3154.32公里,较2012年增长91%。公交线网基本形成了环线型、主辅型、交叉型、放射型的网络格局,而且布局更加优化合理,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同时,积极探索开通皖西国防专线、颐养公益专线、通勤定制公交等特色线路,切实做到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六安市民惊喜地发现,原本走街串巷的“黑尾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无污染、无噪音、乘坐舒适的新能源空调公交车,车容车貌大为改观,乘车环境大为改善,城市品位大为提升。公交车辆从2012年的320台增加到现在的1068台,实现空调车全覆盖,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8%以上,其中氢燃料公交车率先在全省投入营运,目前增加到30台,填补了省内氢燃料电池公交的空白。10年来,公交场站由5个先后扩建新建至现在的56个,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2015年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投入使用,构建了多层次的智慧公交平台。实现了对所有公交线路和场站的实时监控,在提升公交服务、规范运营行为、监督安全生产、科学有序管理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同时,掌上公交APP的运用,极大地满足市民智能化、科技化公交出行需求。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5年,六安市政府出资整合收购两家民营公交企业,理顺了体制,整合了资源,实现了一城一交,为统一规划路网,优化线路布局,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发挥公交公益性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推进六安主城区、金安区、裕安区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整合农班客运资源,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出行需求,2017年,市政府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纳入36项民生工程,市人大作为2017年二号议案。在上级的坚强领导下,2018年,采用PPP模式,正式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运作,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意义重大。
科学规划谋求发展。公交发展,规划先行。2012年,市政府把“一号议案”的办理与六安市“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密切结合,在城区公交系统深入开展公交提升服务工作。同时,督促指导市交通运管部门配套制定了《六安城区公交行业提升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城区公交行业“提升服务启动年”实施细则》等。编制了六安市公共交通专业规划(2012—2030)、六安市城区公交线网优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2016—2020)和即将实施的六安市“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提前谋划、科学规划,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文明创建卓有成效。2016年,六安市成功申报安徽省首批创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对六安城市公共交通未来在政策支持、规划设计、资金投入、车辆更新、场站建设、公交信息化及公交专用车道建设等方面将会获得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对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窗口形象等方面,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另外,公交行业坚持为民服务宗旨,以“星级服务”为统揽,以争创一流为目标,把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公交品牌、提升行业形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一系列创优达标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六安公交荣获市“服务群众先进窗口”称号,7路公交线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五路公交线获“安徽省青年文明号”称号;驾驶员张继菊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驾驶员李敦敏荣获“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称号;驾驶员潘丰荣获“六安市劳动模范称号”……他们用责任和担当谱写出新时代奉献之歌,成为公交行业靓丽的名片。
明确目标促进发展。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公交行业以公交优先及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为战略导向,大力推进六安城市公交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优质、设施更完善、运营更安全、管理更规范、发展可持续,达到公共交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各类公共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发展,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十年磨一剑,今朝花更艳。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六安市公共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展望未来,六安公交行业将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绿色公交、平安公交、智慧公交、幸福公交为发展目标,强化内部管理,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服务质量,展示窗口形象。以争创国家“公交都市”工作为契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美好六安做出积极的贡献,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