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民心 见行动】就业与揽才,“两难”迎刃解
——我市人社部门“双线”发力架起供需“对接桥”
“我打算6月底就回来,工作的事你们不用操心,我已经找好了,回去后就可以入职了!”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六安籍应届毕业生林钰通过电话向家人分享了这一喜讯。
眼看毕业离校的日期临近,天天为找工作发愁的林钰,得知家乡六安市人社部门携10多家优质企业来校招聘的消息后,立即赶往校园招聘现场应聘,很顺利地与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双方约定:6月底入职该公司的助理工程师岗位。
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张朝阳,早早摆脱了“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因为他已入职一周时间了。他在前段时间市人社部门与学院联合组织的“扎根红色沃土,共筑美好未来”的校园双选会上,与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对接,轻松拿下了该公司的PD助理工程师岗位入职“通行证”。
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匆匆步履相伴,2022年毕业求职季如期来临。受疫情以及用工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一边是毕业生“盼就业”,一边是本地企业“招才难”,如何破解这一“两难”问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市人社部门线下、线上“双线”发力,积极搭建供需对接桥梁,促进供需二者精准匹配,让毕业生和企业享受“线下”贴心、“线上”省心的优质服务。
据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兴旺介绍,自5月下旬以来,市人社部门已联合市内外高校组织开展了多场校园线下招聘活动。例如,在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3场“扎根红色沃土,共筑美好未来”校园双选会,带领迎驾集团、精卓光显、星瑞齿轮、英科实业、雅迪机车等10多家本地重点企业走进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校园专场招聘。
“在每一场招聘活动前,我们都会主动对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摸清汇总应届毕业生人数、专业、就业意愿等信息,然后针对性收集本地重点企业缺工信息,进行针对性推送,进而促进求职与招聘匹配衔接。”叶兴旺告诉记者,前期与市内外高校联合举办的多场校园招聘活动,已促成300多名市内外高校毕业生与本地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同时,企业根据收到的800余份简历,与求职毕业生正在火热洽谈中。
为满足因疫情防控无法到场的毕业生和企业的需要,留住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吸引更多外地六安籍毕业生回乡就业,市人社部门还畅通线上招聘渠道,积极邀请因疫情不便到场的企业参加线上招聘,让毕业生足不出校实现“云端求职”。据了解,二季度,我市分别与安徽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皖西学院等多所市内外高校联合开展7次网络专场招聘,并举办“2+N”暨知名企业复工复产直播招聘会,累计发布岗位4300余个,吸引12万余人次毕业生参与。
围绕落实暖民心行动方案中就业促进工作相关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叶兴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市内外高校的联系,适时组织全市重点缺工企业前往高校举办专业性、小型化、特色化的线下校园专场招聘会,特别是到一些六安籍学子比较集中的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为提升现场招聘效果,我们将在加强招聘信息媒介宣传的同时,根据招聘主题精准推送短信,以引导更多毕业生参与,提升求职招聘成功率。”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市人社部门还将积极发力,在推进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方面下功夫,“我们将依托党建引领‘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动态更新‘人力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稳岗就业政策库’,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帮助毕业生尽早与心仪岗位实现对接。”(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 通讯员 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