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青山外一片艳阳
——张如艳的乡村振兴梦
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成群结队的土鸡在林下觅食,山羊在路边悠闲地啃食着嫩绿的青草,鱼儿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仲夏时节,走进裕安区青山乡如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满眼皆是美景,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图。
从蚌埠市区到大别山区,从职场达人到新型农民,从“国际贸易”到“归园田居”,1987年出生的张如艳用她稚嫩的肩膀、勤劳的双手、坚强的毅力、永恒的决心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扎下了根,也完成了她人生的华丽转变。
张如艳是蚌埠人,父母均是生意人,家庭条件优越,2009年从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后,到了江苏扬州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成了一名外贸业务员。性格开朗、勤奋努力的她很快从众多业务员中脱颖而出,凭着出色的业绩,2011年3月份,被公司任命为外贸经理。不是在联系客户,就是在跑客户的路上,这一干就是好几年。2017年年底,因感情受挫,张如艳来到家住裕安区青山乡的大学同学家玩,在平原地区生活了20多年的姑娘第一眼就爱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便与同学商量,决定投资建设一个小型农业综合体。
“大城市好好的工作不干,到农村去干嘛?”“这个外地小姑娘这么年轻,在我们这里能干好吗?”创业想法刚刚提出,张如艳收到的是来自各方的质疑。
放弃还是坚持?稍加犹豫后,张如艳选择了随心而走,依心而行。找村、镇领导表明心意,争取当地群众的支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经过一系列程序后,2018年9月,她承包了以芮草洼村为主的190户村民的山场,正式成立了如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是因为感觉,我第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城市里奋斗了那么多年,也厌倦了,就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谈到创业的初衷,张如艳如是说。
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一个从外地回来刚刚30出头的姑娘来说那就更难了。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她跑了一趟又一趟;流转土地与村民签订合同,村民家中,她跟着村干部一户一户做工作。基础工作搞好后,还有一个更难的事情摆在她的面前,几百亩的山场,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那段时间,她白天外出考察,夜晚恶补农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切还是走上了正轨,看着漫山遍野的果树苗和林下的家禽,张如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是,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9年清明节期间,一处刚刚栽下树莓的山场突然发生了火灾,由于地势和交通原因,无法及时扑救,这场火灾,给张如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余万元。那一刻,这个坚强的女孩再也支撑不住了,她一个人跑到一处无人的角落哭了一场。
擦干眼泪,生活还得继续。8年外贸工作经验,使张如艳意识到,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如何使农业从传统的卖产品转化到卖风景、卖感受、卖绿色,这才是农业生产的最大价值,也是她要努力的方向。
在张如艳的规划下,合作社立足当地的青山绿水,采取分片规划、分区域管理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果树、粮食种植,畜牧、家禽、水产养殖等项目,还有少数的兔子、孔雀等动物,供游客赏玩。合作社重点围绕农家乐、果蔬采摘、休闲垂钓、青少年学生学农研学教育四个中心开展活动,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带动周边900余名村民增收。2020年,合作社扭亏为盈。2021年,合作社实现年综合收入60余万元。
“5年时间,冷暖自知,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合作社终于盈利了,那一刻我的心情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高兴中夹杂着酸甜苦辣吧。”张如艳告诉记者,最让她高兴的是,今年2月,她成功当选市人大代表。“这说明我这几年的付出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认可。”
5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张如艳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姑娘,也不再是农业的“门外汉”,她是村民眼中的致富带头人,是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她将继续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绽放青春梦想。“第一个5年过去了,未来的10年、15年乃至更久,我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张如艳常常把自己比作一朵浪花,也许没有海燕那舞动的身姿,没有珍珠那耀眼的光彩,但一样有自己的青春风采和奋斗的姿态,她要在这浩瀚的大海里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