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提醒——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蹭“热”度
本网讯 进入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蚊虫孳生,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时,需积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近期,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部分高校开始有序组织有意愿的学生离校返乡,人员流动性加大,我市存在新冠肺炎输入疫情的风险。市疾控中心建议市民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或有本土疫情发生地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减少参加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对于未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以及未接种的市民,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议尽早主动接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后满6个月的,尽快接种加强针或参加序贯接种。
在对新冠肺炎严防死守的同时,也要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来蹭“热”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记者从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了解到,该病一般为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少部分年龄较大的、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
根据市疾控中心发布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我市地处大别山腹地,低海拔山区和丘陵地形较多,适宜蜱虫的生存,自2011年以来每年均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时间呈明显季节性趋势,根据既往规律,4-7月为我市的流行季节,在此,市疾控中心也建议各县区要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人的监测工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不得截留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人,对有流行病学史伴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要第一时间进行血常规检查并及时转诊。
由于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在此也提醒广大市民,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等。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发现被蜱虫叮咬时,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也可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