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本网讯 近年来,市交通局聚焦企业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建、放、管、服”四个方面精准发力,着力解决利企便民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我市创优一流营商环境贡献交通力量。
在“建”上做文章,绘好改革任务“进程图”。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六稳”“六保”重要举措,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内部运行推进机制;每年制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具体任务,绘好“施工图”、定好“时间表”,确保每项任务有人管、有人盯、有人干。出台《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列出8大行动计划,38项具体任务,着力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企业运营、政府诚信、政务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放”上求突破,播洒政策甘霖“添活力”。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先手棋”,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和承接行政权力事项,共取消3项,承接7项。为满足群众办事“就近、便利、高效”的需求,将8项政务服务事项调整至县(区)交通部门受理、办理,减少企业、群众往返办事地点时间。落实长三角“一网通办”9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等服务实现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160项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由917项减至402项,平均承诺办结时限由11.7天压至2.18天。取消4.5吨以下普货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和车辆营运证(道路运输证),惠及60649辆轻型载货车辆车主。落实货车“三检合一”,全市13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全部实现“一次上线、一次检测、一次收费、结果互认”。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港口经营许可证等7类资质证件落实“先照后证”,货运营者名称地址变更、船员服务机构设立等5类制证事项实现“证照合一”。
在“管”上下功夫,注入实体经济“强针剂”。坚持运用“双随机”抽查为基本、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常态化开展“双随机”监管,建立随机抽查“一单两库”,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合理确定抽查比例范围、抽查频次,规范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重点打击超限运输、“两客一危”、非法营运、内河船舶涉海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累计查处超限运输车辆10600余台次,办理道路非法营运案件668件、客运(旅游)班线车违规187件、水路运输案件43件,依法注销违法违规企业7家,有力净化交通运输市场环境。以“信用交通市”试点建设为引领,分别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道路、水路运输,安全生产等五大重点领域开展了年度信用评价工作。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工作,为92家企业信用修复3500余条,使失信企业获得“摘帽”重生,有力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有效落实。
在“服”上使真劲,培育营商环境“新优势”。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的发展定位,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同城通办”“指尖办”“集中办”等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行“证照快递”服务,创新实施大件运输审批预约制,对不需要进行检测、验算的重点大件运输申请,做到马上办;对需进行检测、验算的重点大件运输申请,提前进行预审,并根据运输需求,提前做好路线规划、道路管控及运输护送等前期工作,使大件运输服务赢在审批“起跑线”。建立政务服务评价机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实现现场服务“一次一评”、网上服务“一事一评”。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等,建立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联系企业机制,深入企业一线,梳理突出难题,分门别类建立问题台账,并加以解决。(叶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