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养 创新“钱景”——霍邱县曹庙镇甄岗村周国权返乡创业记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早上4点不到,霍邱县曹庙镇甄岗村张庄村民组村民周国权在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中捕捞,看着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他的脸上笑开了花。“当初选择稻虾共养真是太对了!”周国权激动地对记者说:“我的小龙虾个个干净鲜美,特别受欢迎,每亩毛收入达3000多元”。
今年50岁刚出头的周国权是洪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通过发展“稻虾共养”水产业走上致富路。谈起创业初衷,这位有些腼腆的70后坦言,自己从小爱好钓鱼摸虾,因为喜欢农村自由的生活,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在品尝到养殖龙虾的酸甜苦辣后,周国权感慨万千。
1972年出生的周国权,黝黑的皮肤、腼腆的笑容,看起来更像一个饱经生活苦辣的中年汉子。“父母年龄都大了,没人照顾,小孩还在上学,我姊妹两个,还是回来创业的好。”2014年,在上海做服装生意的周国权,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在农村长大的周国权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从小就爱在塘里摸虾钓鱼,“既然田里光种植水稻收入不行,那是不是可以养龙虾呢?”
在一番调研后,周国权发现自家的田地非常适合养殖龙虾,加上养虾的时间周期短、收益高,市场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他毅然决定尝试养殖龙虾。2015年,周国权开始探索稻虾轮作养殖龙虾的方法。
第一年,周国权只尝试养殖100亩水面,自学养殖技术,又向三流乡大户请教经验,全身心扑在养虾上,定期给虾换水,清底,消毒,喂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田里。但由于技术上问题,当年就亏了20多万元。第二年,田里的秧还未栽,发生了内涝,投入60多万元的虾苗,全部打水漂了。第三年,又遇到洪水灾害。周国权失落了,他坐在河坝埂上,目光呆滞,久久地注视着遥远的天空。
洪水冲走了网箱,却冲不走他一颗坚定的创业信心。周国权以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毫不畏惧,知难而进,干就干好。他三上湖北,四到浙江,诚心诚意,虚心学习养殖技术。他投亲靠友,东挪西借,从周边4个村民组,以每亩5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800多亩,扩大养殖规模。2018年,养殖成功,加上龙虾售价高,当年就挣了300多万元。2020年虽然又遇上了洪涝灾害,但他的龙虾上市的早,又获纯利160多万元。
掌握了养虾技术,在看到稻虾共养前景后,此后两年,周国权的养殖产业顺风顺水。“全镇静态管理时,我的龙虾已经卖完了,今年200万元的纯收入十拿九稳。”周国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年创业有辛酸泪水,也有美好的愿景,还是挺过来了。”
周国权致富不忘乡邻,帮扶了本村6户困难户开展稻虾养殖,并带动50多户200多位村民实现了增产增收。“我开始不想干养殖,害怕有风险,周国权每天都到家里做我思想工作,包教包会包售,免费提供虾苗”。土楼村民组陈家宝在周国权的指导下,流转土地30多亩,当年盈利7万多元。再流转土地200亩,三年净赚50多万元。
桥头村闵虎老俩口,今年70多岁了,没有地方养虾,周国权知道后,把自己的田转让30亩给他们,一个虾季收入7万多元。尝到甜头的老俩口,和周国权商议还让给20亩,干一天,休息两天。“俺们年龄大干不动了,不怎么下劲干,今年又赚了10多万元,平时花不掉这么多钱,把它存起来,慢慢享用。”谈起这事,闵虎老俩口喜上眉梢。
周国权毫无保留地向村民分享自己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稻虾共养创造出的美好“钱景”,开始加入稻虾共养的行列,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在他的带动下,全镇稻虾共养成立了多家合作社,各村也纷纷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该镇已经拥有稻虾共养10000余亩,其中,甄岗村近3000亩,全镇养虾面积最大,养殖户效益连年增加。今年全镇销售龙虾约250万斤,收入达5000万元,仅甄岗村实现收入近1100万元。(张正武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徐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