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单龙寺镇:乡愁不远去,村庄更宜居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霍山县单龙寺镇扫帚河村在积极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提升乡村的“品质”,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抓手,练好“唱念做打”基本功,唱响新时代“文明戏”,铸就“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人居环境美”的“屋脊水乡”。
抢抓乡村旅游契机,为乡村振兴打下产业基础。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扫帚河村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迎来了难得的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通过屋脊山招揽来一批稳定的客流量,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特色民宿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而闲置下来的土地,通过集中流转统一进行规划管理,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成果,成立了“云上屋脊”旅游公司。对村内现存4300余亩闲置土地、山场、水面进行整合,用于拓展摄影家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打造石斛基地、映山红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拓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扫帚河村五家行村民组,有一幢被称为“刘家花屋”的古民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青砖黛瓦马头墙,内部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是一幢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徽派民居建筑。在屋脊山生态旅游火热起来之后,刘家花屋的传人刘正卫瞄准时机,从2020年开始,对花屋进行内部精心修缮,前后投入500万元,打造了以古民居观赏和中医康养为特色的农家乐。现如今刘家花屋以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吸引远近游客驻足,更以原汁原味的“十大海”菜系留下客人,“三生一宅”的招牌越做越响亮。
做好基层党建衔接,为乡村振兴筑牢战斗堡垒。扫帚河村瞄准“两委”换届,提前谋划,积极培养后备干部;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力量培养,储备一支德才兼备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进一步筑牢支部底子,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扎实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乡风文明”评比表彰掀起一股文明之风,选树榜样,宣传树立“让有德者有得”的鲜明价值导向,引领全村风气持续向的凝聚力,搭好为民服务的“戏台子”。
2021年扫帚河村两委换届,90后的小伙子王玮被全村人推选为新一任的村书记,作为全镇最年轻的“90后”村书记,由于缺乏基层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扶贫工作,王玮一时也摸不着头脑。好在小伙子干劲十足,又肯钻研,渐渐摸着了门道。基于扫帚河村自身发展优势,他带领村两委积极探索“集体+企业+贫困户”的“兜底”模式,整合集体可用资源,激活贫困户土地、林地、水域等生产要素,整合扶贫资金入股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加油站、光伏电站、精品民宿等,通过资产收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每年从中获得固定分红,为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不低于3000元的固定收益,确保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一个不少。2020年与2021年,扫帚河村级集体经济均突破50万元,呈现出产业加快融合、人居环境更优、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巧用文明实践新风,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内涵。扫帚河村积极探索“共治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美丽庭院”评比,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小举动彰显大善行,用小积分兑出大文明,用小超市撬动大能量,让群众精神上有荣誉感、物质上有获得感,让“文明之花”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里”美丽绽放。通过乡风文明户评选,一批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代表脱颖而出,他们遵纪守法、勤俭持家、热心公益、尊老爱幼,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乡风文明的内涵,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文明风尚户”刘晓兵始终秉持“修身养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懂得感恩”的信念;“勤奋好学户”刘杰用最质朴的言行教会孩子崇尚学习、勤学常思、注重品行教育;“环境整洁户”刘大政十年如一日清扫庭院,保持干净整洁,用极简、自律的方式默默影响着周边的邻居亲朋。(万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