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村庄 无声的战“疫”
桃花刚刚凋谢,小小的幼桃悄悄地从翠绿的桃枝下探出脑袋,千亩桃园包围着的仓坊村,90个自然村庄一片静默。出村多个路口由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值守,禁止人员通行。留守在村里的820位村民被告之“居家防疫”。六安市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4月6日发布的《关于划定新冠肺炎风险区域的通告》显示,金安区中店乡仓坊村为管控区,其中大竹园组为封控区。4月8日,记者来到大竹园组实地探访。
大竹园组26户留守在家60人。4日凌晨天刚亮,乡、村干部急忙敲开村民组长黄家庆家的门,紧急磋商全组村民封闭管理的具体办法。黄家庆说,刚听到这消息,头皮一阵发麻,足足半个小时,他从慌乱中镇定下来,掏出手机,通知早起的村民不要出门,已在田间做春耕准备的村民立即回家,随后,他领着乡、村干部一家一户上门查验在家人口,反复询问、核对近期活动轨迹,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防疫知识。经历过2020年春和2021年5月的两次抗疫,村民们虽有些吃惊,但很快接受了事实。
村民陆红在六安城区一处工地带班做工程,那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样,6时半出门,在途中接到村民组长的电话后,立马折返回村。陆红说:“在疫情面前,我们基层群众最大的责任就是配合,与政府一起共同抗疫,战胜疫情。”从4日午后起,喧腾的仓坊村静默下来,除身穿防护服的“大白”们来回穿梭在各个村庄外,800多名村民足不出户“宅”在家中。
这让张金菊既意外又感动。张金菊是金安区人社局信息中心主任,她和同事受命驻扎仓坊村协助医务人员做好核酸检测和区域封控。接到通知后,她第一感觉是这次任务将是艰难的,乡村不像城里住宅小区,四周有围墙与外界隔断,出入有保安把守,而乡村每个村庄没遮蔽,全开放型,加之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能遵守防疫最基本的底线“足不出户”,默契配合防疫工作吗?自4月5日到岗后,张金菊穿上防护服,每天上午与乡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一起,进庄到户做核酸检测,采集信息。在记录时,她心细地与村民短暂交流几句,了解村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下午,她和同事沿村里4条道路巡视封控,每到一个村庄,她都要与村民隔着隔离带聊几句,直至太阳落山返回住地,一天行程10公里。
72岁的卫奶奶说:“天天来庄里的那个小姑娘,她穿着白衣服,遮得严严实实,看不到她长得啥样,人特好,问我家吃喝还缺什么,晚上盖的被子冷不冷,热不热,厨房煤气够不够用,就像我家姑娘!”张金菊是做母亲的人,她说:“村里老人和孩子多,在遭遇疫情的关键时期,他们是多么希望儿女或是父母在身边陪伴,但是,为了家庭生活过得好一点,老人的儿女、孩子的父母远在外地打拼,我们多一份细心,多一个问候,他们就多一份温暖,抗疫就多一份力量。”
28岁的刘乃余是仓坊村为数不多留在家的青壮年之一。他在城区一家公司做销售,因家里一些事情需要处理,春节过后多滞留了几天,没想到疫情就来了。4月4日村里紧急行动抗疫,他主动赶到村部请缨加入志愿者队伍,封闭路口、保洁消杀、搬运物资、转运垃圾、协助核酸检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仓坊村抗疫一线,有一对年轻夫妻。女的叫汪丽津,村计生专干,男的叫张世双,在城区一家公司上班。4日凌晨,汪丽津在乡政府开完工作布置会后,出会场就打电话给张世双,说村里发生疫情,把两个年幼的孩子交给父母,自己投入战斗。得知消息的张世双不经家人同意,当日上午放下公司工作回到村里,以志愿者身份与妻子共同参加抗疫。白天夫妻俩各忙各的,晚上夫妻俩就在村部二楼打地铺。已经几天没热水洗澡,也没换衣服,身上都有异味了,夫妻俩仍坚持着。“年轻人哪个不想把自己弄整洁,没办法,条件不允许。”说话间,汪丽津还在电脑上操作,上报信息,连抬头的功夫都没有。仓坊村只有3名村干,村书记4月4日列入密接者被隔离,村主任带队下村,汪丽津值守村部,安排各项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民来说极重要。静默的村庄深处隐匿着焦虑。封控区的大竹园组组长黄家庆说:“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往年这时节农户十分忙碌,整地、购肥、买种子、进桃园除草疏果,可现在受疫情影响,足不出户,大家都焦急,盼望疫情快快过去,对我们来说,只有规规矩矩按照政府抗疫要求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