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扶上马送一程接续乡村振兴
——“皖投”帮扶的“水坪”样本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3-30 09:05:30 【字体: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古碑镇水坪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中“难啃的骨头”。安徽省投资集团敢啃最难啃的骨头,勇挑最重的担子,自2014年以来,选派精兵强将驻村,整合力量形成立体帮扶,构建机制推动绿色发展,2019年如期实现“村出列,人脱贫”,如今又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脱贫攻坚结束后,该集团“扶上马送一程”,又全力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协助村“两委”大力发展茶叶、山核桃、石菖蒲等绿色产业,因村制宜上项目,多点开花结硕果,8年前的集体经济“空白村”有了“钱袋子”,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万元。

  “皖投”积极搭建集团党委统一领导、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原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各部门及子公司全力支持、结对干部倾力帮扶、全体职工积极付出的立体帮扶体系,将帮扶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党委“一把手”亲自调度,领导班子例会按月调度,分管领导日常调度,将定点帮扶工作串成线、织成网、连成片。领导班子成员102人次到村调研,集团中层及以上干部61人包帮118户脱贫监测户,集团主要负责人先后23次到村现场解决重点问题,浓情厚意暖民心。

  脱贫攻坚期间,三任第一书记接棒战贫奔振兴,“皖投”创新实施扶贫工作队员与青年英才、管培生、志愿者相结合的“3+N”帮扶模式,将其作为集团公司帮扶水坪村脱贫攻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国企党建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先后共有36名青年英才学员和管培生、志愿者等分6批在水坪村驻村工作,工作队员扶贫“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实绩论英雄,通过赛场比选“减法式吐故、加法式纳新”等方式,聚合扶贫“尖兵”提升战斗力。“皖投”还联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和中国农村研究院专家学者赴水坪村考察调研,围绕乡村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多方聚力攻坚克难。

  基于水坪村的生态优势,“皖投”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探索“绿色振兴”先行,大力发展高山有机茶。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合作社与茶叶种植户签订购销协议,采取统一供应有机肥、统一收购标准并溢价10%收购农户鲜叶等方式推广有机茶,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出资800万元建设“水竹·云居”民宿,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民宿销售平台,带动4家农家乐,链接400多户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组织销售茶叶2500余公斤、竹稻米3000公斤等,带动全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驻村工作队与水坪村“两委”坚持“会议共开、台账共建、标准共创、活动共办”,集团公司、县交通局和水坪村党支部、村民组结对共建,筑牢乡村一线“战斗堡垒”。坚持党建引领,建设信用村庄,不仅成功被评为“AAA”级信用村,而且争取到落地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改建道路42公里,打通连接古碑镇宋河村、青山镇抱儿山村、燕子河镇张畈村三个方向主干道,开通到村公交线路。采取点、线、片相结合、优先集中兼顾分散的方式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0余处,彻底解决全村安全饮水民生问题。

  “皖投”集团帮扶路上的“水坪”样本,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关注,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乡村之声等多家媒体纷纷聚焦“水坪故事”,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水坪”绿色产品的知名度。( 卢神亮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 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