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六安——奋勇争先大讨论”之“作风怎么实”】答好严实作风的新时代课题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纪检监察机关惟有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推进作风建设,答好严实作风的新时代课题,才会不断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向善向好。
树牢严实作风,需时刻校准“风向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连续部署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传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作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牛鼻子”,在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上,把改作风、树新风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切入点”,特别是在监督检查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六稳”“六保”、生态环保、“三新一高”、乡村振兴、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等领域,主动对标对表,时刻瞄准靶心,发挥作风建设引领保障作用,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促进思想上的统一、步调上的一致,推动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地生根。
树牢严实作风,需织密督查“监督网”。只有把日常的监督做实做细,抓细节、抓具体,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带动作风状况持续好转。坚持常态化监督检查,盯住日常、盯住节点,采取市县联动、明察暗访、交叉互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克服“人情关”,深入一线,蹲点督查。2021年以来,市本级成立15个检查组,重点围绕违规吃喝、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及礼品礼金等内容开展4轮次监督检查,共发现解决问题135个。善用常用大数据,统筹监督资源,扩大线索来源,通过调取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辅助监督工作开展,提升监督工作效率。坚持聚焦民生领域,特别是涉农惠农、涉企惠企方面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从具体人、具体事着手,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真正起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作用。聚焦“墙面上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深化村级(社区)挂牌、工作群、公众号和APP等专项清理工作,切实为基层减负。
树牢严实作风,需架起执纪“高压线”。优良作风的背后是铁的纪律,正风必须肃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而不是管一阵、放一阵,松一阵、严一阵,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严的思想、严的标准贯穿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强烈信号。2021年以来,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3起处理339人,其中,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78起处理120人。当前,市纪委监委针对不作为、不担当、不进取、不务实、不守信、不知止等“六个不”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纠处影响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漠视侵害群众利益、服务企业不作为、加重基层负担等突出问题。坚持依规依纪依法执纪问责的同时,着力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防止工作方式欠妥、处理问题简单化、搞“一刀切”等现象,努力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
树牢严实作风,需构筑制度“防火墙”。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近年来,市纪委监委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印发《关于调整六安行政区域内差旅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六安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六安市市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六安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更新购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不断扎牢制度笼子。同时,严格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充分调动全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干部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干事创业。
树牢严实作风,需常开廉教“警示灯”。只有及时打好预防针,增强免疫力,才会不断筑牢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思想防线。坚持注重日常提示提醒,盯紧重要节点,通过微信群、网站、抖音等平台推送廉洁过节信息,针对性地发送提醒短信。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警示教育更加触及灵魂,2021年以来,共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7批次问题68起84人次,通报曝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2批次问题13起20人次。结合市委正在开展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分批次通报剖析不担当不作为反面案件,见人见事见思想,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只有始终保持“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清醒认识,持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作风建设引领保障作用,必将助力新时代六安实现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市纪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