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听听代表委员的教育心声
“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16所,市城区24所中小学校建成使用,提前两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职业教育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在今年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数字,见证了过去四年六安教育的成长轨迹。
2月初举行的市“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紧紧围绕教育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提交议案和提案。“如何让教育的明天更美好?”市人大代表李艳,市政协委员经怀德、陆晓维、曹士亮从城区公办初中布局、新高考、双减和职业教育等方面建言献策。
关键词:教育优质均衡
对话:六安九中校长 李艳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但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仍有距离。”今年市“两会”,市人大代表、六安九中校长李艳告诉记者。
李艳认为,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主城区的初中学龄人口快速增长,现有的公办初中学位严重不足。“2012年开始,我市制定了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和现在正在谋划的五年布局规划,但总体感觉规划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初中学校布局规划不足,缺口较大。根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把群众享受优质初中教育的诉求转化为政府的任务,增加主城区初中学校的布点,加速初中学校增建工作。”
另外,李艳呼吁,教育发展向优质均衡的转变,要更加注重校长教师等关键要素配置,切实防止区域内名师资源过于集中在部分学校的现象,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共建,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她说:“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六安九中与丁集学校结对共建帮扶,挂牌六安九中丁集校区效果成效显著,九中丁集校区已获得丁集老百姓的认可,真正解决了回乡创业者的子女上学问题,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助推了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单姗)
关键词:新高考
对话:六安一中副校长 经怀德
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经怀德认为,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要加大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教学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备课质量,坚持问题导向和情境设置,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业管理上,要锐意创新。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并将作业管理纳入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和日常监管内容。
选科上要科学合理。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到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有利的选课组合。应充分了解高校招生对选科的要求,充分尊从学生自身兴趣和未来规划,适当参考学校选科数据和学科优势来智慧地做出选科抉择,排除跟风随大流。 (本报记者 邱杨)
关键词:双减
对话:霍山衡山镇西城中心学校副校长 陆晓维
“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内卷竞争。“减”的同时,“加”的是学校素质教育内涵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做全、做实。除了常规的学科外,开设书法、足球、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丰富多彩的课程,配备专业老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学科建设作为“双减”政策落实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作业辅导+兴趣特长”的形式,根据学段特点,按照“五育并举”的原则,加强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兴趣特长班的开课比例,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兴趣特长的培养当中来,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陆晓维认为,有效推进“双减”落地,还应当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平台,共同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比如,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讲座,帮助父母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生活,多带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积极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组织相关活动,开放部分场馆,让孩子们在休息日有地方可去,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双减”落地生根,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本报记者 邱杨)
关键词:职业教育
对话:霍邱师范学校副校长 曹士亮
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县区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果显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交叉等问题,急需在市级层面加强宏观统筹。
目前各县区中职学校存着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进度不一、专业设置重复、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对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建议由政府主导,教育、人社、发改等相关部门参与,强化督查评估,倒排工作进度,强力推动各县区中职学校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结合县区产业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尽量避免设置重复专业。市级层面应严格专业设置管理,坚持错位发展原则,科学统筹,集中调配师资、设备等资源,大力推进“一县(区)一品”“一校一品”专业建设,打造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又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统筹中高职协调发展。以“高职院校为引领、中职学校协调跟进”的发展思路,以1-2家高水平市属高职院校为本部,各县区中职学校为分部的模式,开展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探索,初步建立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本报记者 邱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