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医下乡 “袁”来为你
——记舒城县人民医院千医下乡派驻医生袁中文
中等身材,朴素的着装,瘦削的脸庞,暖暖的笑。这是舒城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袁中文给人的第一印象。2021年11月,作为我市千医下乡专家组成员,袁中文来到舒城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舒茶镇卫生院挂职业务副院长,正式开始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适逢舒茶镇卫生院开展3—11岁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为确保儿童接种工作安全、高效,袁中文应邀提前上岗,负责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置工作。“儿童接种责任重大,有袁院长在,我们安心!”舒茶镇卫生院院长倪世平欣慰地说。
在舒茶镇卫生院外科门诊,袁中文和卫生院业务副院长秦尚献成为面对面的同事。基层卫生院注重的是群众基础,因此,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县级医生来说,患者更青睐的是当地卫生院的医生。一连几天门诊,袁中文都坐了“冷板凳”,只能做一些测血压、量体温的活。“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当这些哲学性的问题摆在袁中文面前时,他知道,是时候改变思维、尽快进入角色了。
自此后,袁中文丢弃了自己“上级医院专家”的身份,像一个来实习、进修的新手一样,从最基础的业务做起,主动与候诊患者开展交流。一次、两次、八次、十次,慢慢与患者拉近距离、增加信任,规范的诊疗方法、娴熟的操作技术、耐心细致的分析,也让他渐渐发挥出帮扶专家应有的能量。去年冬天,舒茶镇龙王庙村一个村民在操作收割机时不慎翻进水沟,头部撞击在收割机的玻璃碎片上,现场一片混乱,患者面部鲜血模糊。当时,袁中文正在下乡督导村卫生室疫情防控,接到求救后,他火速赶回医院,立即投入急救工作。家属被血流不止的状况吓呆了,不停询问是否需要转院。“立即清创缝合!不需转院,县医院能做的我都能做!”袁中文句句担当,掷地有声,迅速稳住了现场局面。在同事们的配合下,圆满完成所有细节处理,及时让患者转危为安,既节省了就诊时间和就诊费用,也进一步提升了舒茶镇卫生院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
患者认可了县级专家的实力,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如何在有限的帮扶时间里,把正确的管理理念、最新的医学知识、先进的手术技艺传授到位,把简单的“输血”模式,变为“造血”式帮扶,真正发挥“千医下乡”的强大功能呢?袁中文再一次陷入思考。身为舒城县人民医院外科中坚力量,肝胆胰腺、胃肠、甲状腺、乳腺、血管等疾病的诊治和微创手术是他所擅长的领域,用他的话说,“在县医院可以开展的手术,我在这儿一样能干!”但考虑到基层卫生院软件和硬件建设存在的局限性,要想开拓视野,首先要逐步形成制度化、流程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手段,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院方支持下,袁中文带领两位年轻医生沉下心来,长期驻点住院部,全面启动住院总制度模式。通过每天晨会、每周例会、常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业务培训以及指导护理部开展优质护理等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住院医师韦茹中医专业出身,参加住院管理后,每天接触不同科别的患者,业务方面比较吃力。袁中文手把手带教指导,从常规换药、病历书写、急诊急救、手术操作等等方面,事无巨细传、帮、带,目前基本能够胜任住院医师岗位。“袁院长什么都愿意教,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呢?”韦茹深有感触地说。
服务能力提升了,服务水平改进了,患者获得感更强,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在本地就医,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格局。自今年1月份以来,舒茶镇卫生院共计完成外科和骨科手术32台。临近春节,县医院一例胆道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因回家心切,转院回到舒茶镇卫生院,在袁中文细致入微的照顾下,切口恢复情况良好。住院期间,患者总是念叨,“我这伤口发炎不好弄,多亏有袁院长在啊!”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袁中文总是露出淡淡的笑,他知道,千医下乡任重道远,只有尽己所能,带出一批专业技术强、思想觉悟高的年轻医护人员,让他们有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这才是帮扶的最终目的。
日复一日,袁中文每天往返50公里,风雨无阻地奔走在县城和舒茶镇卫生院之间,即使节假日的早晨,他也必定准时出现在住院部的晨会上。他仅有的休息天,不过是周末下午稍稍提前下班的那几个小时。“习惯了”,他说。
习惯就是力量。你看那门前流水并不争先,争的是从不间断的滔滔不绝。千医下乡,正如一条永不枯竭的清泉,不急不缓,有源头、有使命地汩汩流淌,直到汇成一股坚定的向心力,无限忠诚地许下承诺: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高琴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珊珊)